手机版
1 1 1

着力解决民生难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数据来源:全国两会上《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数据来源:全国两会上《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6月5日,中央财政下达15亿元资金,用于奖励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完成较好的地区。保障性安居工程正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加快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大力推进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逐步解决。

  数据无声,却是有力见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持续增加,从2002年的840万人攀升至2011年的122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保障房建设大规模推进,到2010年底,全国累计用实物方式解决了近220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还有近40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在江西萍乡市城南保障房小区的建设工地上,原江矿职工、74岁的老人李桂英每天都会来这里逛逛,看着地基打得深,钢筋用得粗,心里感到踏实。她说:“相比周围3000多元一平方米的房价,我只需要拿出5万元,就能住进90平方米的新房子,做梦也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政策。”

  一系列民生改革稳步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这不仅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是回应民意、惠及民生的教育改革路线图。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筹备就绪,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公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顺利实施……酝酿多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着手从体制机制层面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宏观调控措施密集出台,在遏制投机性购房的同时,有效引导市场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将直接惠及中低收入群体。

  “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改变了以往5年计划或规划主要谋划经济发展的惯例,大幅度增加了改善民生的内容。一些外电评论说:“改善民生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让人民幸福成为政府工作的主题。”

  民生改善的背后,是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支出。中央财政2012年教育支出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医疗卫生支出连年实现跳跃式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2012年仅中央财政负担的资金就远远超出2005年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支出之和;保障房建设资金从2007年到2011年仅仅5年时间实现了20多倍的增长。

  中央财政大幅向民生领域倾斜,这种支出结构变化的背后,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与此同时,地方财政也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河南辉县市市委书记崔学勇说:“今年我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将突破20亿元,增加的财力干什么?就是要坚持不懈抓好民生工作。我们拿出了5000多万元用于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标准,从每人每月92元增加到132元,这个标准从全省来看是比较高的。我们就是要让生活在辉县的群众更有幸福感和自豪感。”

  10年来,越是经济发展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越是强调要关注民生。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与上年相比回落1.1个百分点,但民生投入不减反增,中央财政预算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比上年增长18.1%。

  10年来,越是困难群体,党和政府给予的关怀越多。从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活费到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从连续7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到解决残疾人就业,从总理为农民熊德明讨薪的个案到全国性的农民工权益保护行动,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感受到民生政策的温暖阳光。“这些年来,无论是义务教育、新农合还是保障房,受益主体集中在中低收入群体。”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

  毋庸讳言,当前收入分配差距加剧,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加快解决民生难题、早日补齐社会事业这一短板,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许光建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有能力在更高层次上解决民生问题,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4日 17:54 来源:新华社 编辑:吕莎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