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视频]【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治理水土流失 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微信扫一扫 ×

  有数据显示,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的头号问题,而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也成为长江水患的重要原因。在对天然林实施保护、恢复植被的同时,因地制宜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工程,在四川、湖北、重庆等长江上游六省市实施十年来,已初步形成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保护的尝试初见成效。

  四川的大熊猫专家李贵仁,前不久再次来到了十年前来过的雅安市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对野外大熊猫的种群和栖息地状况进行普查,在保护区里发现了大熊猫的踪迹,这让他异常兴奋。

  在李贵仁为大熊猫普查忙活的十年时间里,长江上游的生态状况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遥感显示,长江流域当时曾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

  进入新世纪,国家治理生态的行动,在长江上游的江河源头、溪流两岸等生态脆弱的缓坡地、陡坡地上大面积展开。

  在距雅安100多公里外的都江堰大观镇,村民王红林在国家退耕还林直补资金的扶持下,在自家坡地里种了10多亩竹子,今年秋笋才收了一半,老王就赚了好几万块钱。老王心里很清楚,他和乡亲们富了的同时,满山遍野的竹根也抓牢了坡地土壤,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

  在同样实施了退耕还林的长江三峡库首湖北秭归县,山腰间、河畔上,成片的茶园生机盎然。

  从2000年秭归县的第一个茶树种植示范基地建成后,这里已经有了40多万亩以茶树、柑橘树、板栗树为主的经济林,在当地也叫作"水土保持林"。库区每平方公里土地的水土流失量,从过去的2000多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500立方米。

  退耕还林有了成效,防止长江两岸消落带水土流失的试验也在进行。按照防汛抗旱功能设计,三峡工程在枯水期要蓄水到175米,汛期腾出库容则放水到145米,形成了30米左右的消落带。由于常年水位落差大,土壤层被水浸泡冲刷,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和水库泥沙淤积。2010年,中国工程院在重庆开县长江两岸,种植了能在水陆生长的1万2千多亩桑树,用这个办法解决消落带水土流失这个世界级的生态难题。

  前不久,这项被形象地取名为"沧海桑田"的项目试验通过国务院三峡办的验收,并将在库区沿岸推广,形成特色产业带。

  如今,作为长江重要水源涵养地的四川,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5%提高到35%,四川境内输入长江的泥沙输入量也减少了46%。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增加到41个,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达到17700多平方公里,占到了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近八成。十二五末,国家还计划将长江全流域70%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治理或生态修复。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3日 19:59      来源:央视—新闻联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