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三农”发展:新农村建设迈大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动下,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自2005年党中央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以来,党和政府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农村交通更加便利。据交通部统计,2011年末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6.4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幅度为11.5%;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38%;其中,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7.18%,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84.04%。

  农村环境有所改善。农村改水成效显著,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到89972万人,比2002年增长3.6%;改水累计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94.2%,比2002年提高2.5个百分点。农村卫生条件改善。2011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9.2%,比2002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农民住房面积增加较多。据调查,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2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9.7平方米,增长36.6%。其中,砖木结构15.9平方米,增长14.7%,年均增长幅度为1.5%;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为16.5平方米,增长1.1倍,年均增长幅度为8.8%。

  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迈出坚实步伐。2011年10月,国务院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60多亿元专项资金,为680个国家试点县的26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

  2006年,通过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家对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还补助学校公用经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建立了改造维修校舍长效机制。

  2007年春,“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惠民政策,推广到中东部地区40万所农村中小学的近1.5亿名学生。

  农村医疗制度逐步健全。从2003年起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病有所医”。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32亿人,新农合筹资总额达到2047.6亿元,人均筹资246.2元,补偿受益人次13.15亿。农村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和卫生人员数增加。2011年末,全国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102.6万张,比2002年增长了52.9%;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为116.6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9.5%。2011年,每千农业人口平均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和卫生人员数分别为1.16张和1.32人,比2002年分别增长48.7%和11.8%。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农村生活困难人口提供兜底的基本保障,实现“困有所济”。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5313.5万人和2662.6万农户,比2007年制度建立之初分别增长53.9%和69.3%;月人均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和月人均支出水平分别为143.2元和96.4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1倍和1.6倍。

  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促进农民养老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实现“老有所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1年底,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1914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2643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8525万人。2011年全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070亿元,其中个人缴费415亿元;基金支出588亿元。基金累计结存1199亿元。

  乡村面貌变化快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标志着我国“三农”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些年,我国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把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这些年,我国集中力量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许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

  新农村建设成就,来源于中央确立的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来源于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选择,来源于以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和农机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农业补贴为重要标志的多予少取放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我国最大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三农”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显著短板。随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乡、工农关系的调整在总体上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这些变化中,有很多是积极的变化,也有一些是挑战,需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经济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惟有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不断与农村实际的变化和农民意愿的变迁相适应,我们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记者 李 亮)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8日 11:55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