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李登海:攀登玉米育种新高峰

——记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李登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李登海在试验田查看玉米的生长情况。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面庞黝黑,话语质朴,脚蹬胶鞋,高挽裤腿。但谁能想到,他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李登海虽头戴草帽,上面却环绕道道光环:先后获得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当代发明家等专业奖项;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先锋、山东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是党的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最近,他又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与杂交玉米结下不解之缘

  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乡务农。1972年春,一份材料深深震撼了大队农科队长李登海:美国农民华莱士将春玉米亩产提升到创纪录的1250公斤。当时,山东玉米亩产仅二三百斤。

  1974年,李登海被公社推荐到莱阳农学院进修。老师送给李登海20粒从美国带回的杂交玉米品种“XL80”,他如获至宝。从那以后,他与杂交玉米结下不解之缘。

  在我国北方,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为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李登海离开家乡,来到海南岛南端的三亚荔枝沟,租赁土地进行玉米加代育种,开始过上了候鸟般的生活。在海南育种基地,他连续度过了30多个春节,唯一一次和家人一起过春节也是在海南的玉米试验田里。

  开启我国玉米育种新时代

  最初,李登海天真地以为,赶超美国纪录指日可待。他用8年时间,从全国收集了100多个玉米品种,先后种植140多块试验田,亩产却始终达不到700公斤。

  原因在哪里?李登海注意到,国内传统种植的玉米,叶片呈平展弯披状,叶片易重叠遮光,当一亩植4000株以上时,透风透光很差,田间郁闭严重,植株细弱过高,不抗倒伏。能不能让玉米叶片竖起来,提高阳光利用率?李登海又一头扎进玉米地。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在记录几十万个数据后,终于发现几株叶片上冲、株型理想的玉米。

  1979年,李登海用“掖107”作母本,在海南育出我国第一个紧凑型杂交玉米“掖单2号”,开启了我国玉米育种新时代。当年秋天,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掖单2号”创下我国当时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0岁、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步跃上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创造玉米王国的珠穆朗玛峰

  此后,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中国夏玉米亩产纪录屡屡被李登海刷新。

  1989年10月,李登海育成中矮秆紧凑大穗型高产品种——“掖单13号”,亩产达到1096.29公斤,开创我国实现亩产吨粮新纪录,为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玉米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魏义章赞叹:我看到了玉米王国中的珠穆朗玛峰!

  在“八五”期间,我国推广紧凑型玉米1亿亩,增产100亿公斤,李登海因此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2005年10月,李登海再攀高峰:凭借“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以1402.86公斤的亩产,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李登海说:“后半生,我要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2日 04:43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