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初步建成,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圆满完成,近5万所文化馆(站)实现免费开放,法规政策建设取得突破。随着遍及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成,政府主导下社会力量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7月21日是个下雨的周末,国家话剧院导演刘铁钢心里打鼓:今天会有人来吗?下午刘铁钢走进报告厅,看到的是几乎坐满的观众。这天的讲座是国家话剧院2012公益文化系列讲座的第一期,也是今年“消夏戏剧广场”活动的重要一环。讲座结束后,观众就领到了免费门票,到一墙之隔的剧场观看国家话剧院经典剧目《这是最后的斗争》。
构建服务网络
从新中国建立起,我国就十分重视基层文化建设。2002年,我国提出在城市以社区为重点,农村以乡镇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自此,文化建设开始全面加速。2002年,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工程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2004年,广播电视村村通面向自然村全面推开;2007年,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是10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直观最突出的成就。
一是建成系统的文化设施网,包括国家话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场馆和深入基层的各类文化活动场所。截至今年8月,全国各地已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农家书屋。
二是运用新技术,丰富了文化服务的手段和
渠道。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实现省、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正在转向户户通目标。随着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的实施以及“三网融合”工作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向全方位、个性化服务迈进。
三是调动各方积极性,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0年来,我国通过制定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和明确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以政府主导为前提、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吸引了各方力量投入文化建设。
有关专家表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较大,要想真正满足群众不同层次、不同偏好的文化需求,必须千方百计提高服务效率,发动各方力量各展所长、相辅相成。
形成共建合力的回报。
相距不远的官书院胡同里,有一家奇特的民间流动图书馆。这家建于2009年的公益图书馆发起人叫徐大伟,他的希望是让书“流动”起来。每位读者每月可以免费领取两本图书,惟一的要求是:当你读完时把它送给下一位读者。
民营公益性文化机构胜在别具一格、灵活主动,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
这样的局面得来并不容易。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进行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探索。1993年,文化部对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开展了首次评估定级工作。1998年起,以国家图书馆和一批省级图书馆为代表的图书馆开始进行机构、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改革,在激发内部活力方面取得了初步经验。
推进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首要前提是文化建设理念的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不久前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目标和实现路径。
共建共享的另一个前提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承担主要责任。长期制约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问题,是伴随着公共财政等相关领域的改革逐步得到解决的。1997年,建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事业建设。随后陆续实施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博物馆等免费开放工程、
北京市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京城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近年来,一批民营公益性文化机构与孔庙、国子监等比邻而居,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国子监街3号院,门脸不大却总是热热闹闹,走进去一看才发现是一家民办博物馆,志愿者讲得绘声绘色,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执行馆长丁屹是馆长李松堂的弟子。他告诉记者,院内的展品都是李松堂的个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工作人员则全都是志愿者,对文化的热爱使他们坚守在这里,游客满意的微笑就是对他们最好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以申请专项资金的方式获得财政支持。“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文化方面支出685亿元,2010年达到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今年初印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推进共建共享的第三个条件是政府职能转变,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这一过程是随着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同年实施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逐步完成的。以文化部为例,2002年前,共有行政审批项目66项,到2008年只保留了9项。通过简政放权和实施一系列鼓励政策,行业准入门槛放宽,文化建设活力得到释放。
如今,共建共享的理念已经形成共识,参与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通过政府采购等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多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批信息技术企业也加入进来,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决定在东中西部创建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今年3月至5月,文化部、财政部组织了16个督查组116人参加的大规模督查。从制度设计到典型总结,从专家智库到专业调查机构介入,有条不紊的实施举措再一次表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渐入佳境。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