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美丽中国”的美学内涵与意义——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一点体会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词,也成为人们热议的十八大亮点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在这一段重要表述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美丽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美学表述,从美学的意义上阐述“美丽中国”,有助于我们对“美丽中国”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一

  “美丽中国”体现着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高标。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千万年来,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和相处中,由被动地为自然所支配,到逐渐了解自然、熟悉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历经了从自然的奴隶到自然的主人,从畏惧自然到人定胜天,从无视自然到敬畏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几经位移,几度变迁,几番起伏,终于形成目前的全球性共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没有大自然庇佑,人类终将走向末路;破坏自然就是毁灭人类自己的未来,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是人类永远的家园。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切生存之必需,人类在自然中繁衍生长,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哺育了人类,也培养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依恋,人类从自然中培植了对自然的审美和美感。自然之美是人类对自然感恩、发现、崇敬的原生、本能的情感和判断。没有或失去对自然的美感,就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背叛,意味着人类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误判,意味着人类的自恋正把自己导向毁灭而不自知。所以,把自然美学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情感和美感之中,欣赏自然,赞美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情感基石和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中国古代文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天人合一”、“天人和谐”、“道法自然”的时代性阐释,更是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的紧迫课题。这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把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之上”,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是两者统一。

  “美丽中国”首先应该美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美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高山、湖泊、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平原、高原、丘陵、沼泽、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动物植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冰霜雨雪等等。大自然生机勃勃,阳光雨露恩泽万物,它们的天然原生态,“美得令人心旷神怡”。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才是美丽中国,这就是美丽中国。

  美丽的自然需要细心地呵护,需要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使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和高度,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入了一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旗帜和生态理想。马克思曾经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种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这个理想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美丽中国”及其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

  二

  “美丽中国”还必然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闭幕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新形势下党的使命和宗旨的新要求。美在生活,美是生活,美的生活,自有美学以来,也一直是美学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美学从来就关注从人们的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物质精神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美学的意义、美学的使命。生活本身是人类的生存、斗争、实践、创造,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生活创造着美,劳动创造着美。生活也培育、规范、塑型着人类的美感和审美判断。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向往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美是生活的灵魂。审美是人类生存生活必不可少的构成。没有美的享受,不能感受美的事物,缺少美好的情感,人类的生活就沦为动物式生存。人类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复杂、艰辛,也洋溢着崇高、悲壮、优雅的美学精神。追求与向往美好的生活,就是追求和向往诗意的栖居,追求和向往生活的美。把生活的美提炼出来,升华出来,强化出来,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就会更加趋近美的生活。

  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环境之美既是客观世界的美的对象、美的事物,也是主体实践之美,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自然化,更是主体与客体的间性之美,是主客体统一于实践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生活美的重要范畴。西方18世纪、19世纪发展起来的自然美学,至20世纪、21世纪的环境美学,呈现出一个互动、关联、转型的趋向,其中突出的美学转向是: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日益从专注于自然环境,扩展到思考人类环境和受人类影响的环境,直至于发展到对日常生活的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探讨。其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成为引人瞩目的审美或美学思潮。比如环境美学已经提出:让艺术回到生活,让生活艺术化,即审美活动和日常生活并没有截然不同的界限,日常生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自由地进入审美状态;生活事件也可以成为审美活动,生活的人也可以成为审美的人;如果人能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走向生活世界,那么,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一样带给人审美的感受。德国美学家席勒说:“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也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总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也是我们的作为。”美在生活、美是生活、美的生活,使审美的象牙塔转变为大众的审美广场和公共的审美空间,使美学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转向,也标志着人类生活品质的普遍提升,预示着一个新的审美时代和一个新的生活时代的到来。

  美的生活需要美的创造。生活的美既来自于历史的传承,更来自于新的生活创造和实践。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人民的中国梦,昭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追求和目标,也是“美丽中国”的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追求和目标。

  美的生活使美更加具有人性和人情。民生是美的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民主是美的生活的社会氛围与社会环境。美的生活使美更加趋向至真和至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尽善尽美。生活之美揭示的是社会之美。社会美是美学的重要法则和范畴。

  三

  “美丽中国”也必然体现着当代中国的艺术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艺术是文化的结晶和精神硕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不仅是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国家、民族的精神标杆和形象代言。假如说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的环境景观和我们的自然家园,那么优秀的艺术和温馨的文化就是“美丽中国”的艺术形象和我们的精神家园。假如说美好生活有赖于丰富的物质产品,那么它同时也必须有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才成其为美好生活。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新目标。“美丽中国”必然是一个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也把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中国”的光明图景及伟大使命,纳入到文艺繁荣和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艺术美自美学诞生以来就是其核心命题。美与艺术紧密相联。艺术是美学长期关注与思考的对象,美学是艺术的哲学,艺术的思想结晶,艺术的深度解析和规律研究。美学从艺术中发现了人类的审美趣味,发现了人类的审美感情,发现了人类的创造活力,发现了艺术的魅力与奥妙,发现了艺术想象的伟力和形象思维的意义,发现了艺术与生活、社会、历史的深刻关联,发现了艺术与天才、群体、民族、国家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法。经由美学的解读与揭示,艺术美的生成、形成、发展、演化、特性、规律等一一呈现在思想的舞台上。尽管美学对艺术的定义、描述、思考歧义百出,流派纷呈,观念多样,但所有的美学观点都承认艺术是美的集中呈现,艺术是美的重要的、主要的现身形式和呈现形态。尽管美学趣味千差万别,但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化语境下的美学境界是可以被奉为人类高尚的审美境界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中华文明伟大传统,兼容优秀外来文化,充溢时代精神的中国艺术,以及它所展现的“美丽中国”的艺术风采,必然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美学境象和美丽形象。一个民族只有能够不断创造伟大的艺术才是伟大的民族,才是令世界尊敬的民族。

  总之,“美丽中国”之美是全中国之美,是全民共享共创的美,是立体呈现的美,是有形景观与无形内秀相结合相统一之美,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相生相谐的大美,是大雅大俗之美,是中国形象之美也是中国精神之美。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5日 04:32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