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星期四)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
[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广东省主委 宋海]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涵盖陕、甘、宁、青四省区交界地带,这里既是贫困地区,也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通过实地调研,我们认为:虽然过去采取了很多措施,减少了大量贫困人口,但这里依然是一个全国最贫困、最需要扶持的地区之一。
第一,贫困度深,贫困面广,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低。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新标准,这里总人口的近一半属于贫困人口,困难程度相当严重。有的贫困人口生活条件艰苦,靠天吃饭,运输靠肩挑手提,居住靠篱笆茅草。部分特困群众,家徒四壁,全部家当只值几百元,日常生活主要靠马铃薯充饥。这里的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以甘肃为例,2010年片区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仅为62.7%,比全国低17.4%,比西部平均水平低8.7%,脱贫致富的任务非常艰巨。
第二,基础设施欠账大,群众负担重,自身发展能力差。许多已通路的贫困村路基损坏,路况较差,出行不便;还有部分行政村至今不通沥青(或水泥)路。电力设施落后,用电成本高,电网普遍老化,用电不稳定。一些没有实施农网改造的贫困村,农电价格居高不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六分之一。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达不到小学毕业水平。大多数村没有文化活动场所,不少贫困户家里没有电视机。由于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筹资投劳,群众负担重。如硬化某条村级公路需要资金25万元,得到的补助资金仅为17.4万元,缺口7.6万元必须全部由项目村组的群众承担。群众筹资人均低则300—600元,高则达3000元。这对贫困户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有的老百姓因修路不堪重负,重新陷入贫困状态。当地的财政自给率非常低,有的县财政自给率仅为3.4%。
第三,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返贫压力大。这里自古就有“陇中苦瘠甲天下”的说法,年均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有的地方年均降水量仅为300—700毫米,但蒸发量却达1300—2500毫米。坡陡沟深,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一些群众脱贫基础还不稳固,因灾返贫致贫现象严重。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作为革命老区,过去片区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很大,解放后虽然得到政府帮助支持,但是支持力度不够,现在依然贫困。如果不加大支持力度,片区很难如期脱贫致富。没有特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就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对不起老区人民。为此,建议:
第一,加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群众长期关心的问题。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始终是决定和影响特困地区发展的首要问题。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和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落实好片区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交通、水利、饮水安全、农网改造等项目建设工作。按照国家批复的片区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统筹,重点解决好片区贫困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等突出问题。
第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改善寄宿制学校宿舍和就餐条件,对贫困户儿童给予午餐费补助等,确保贫困户子女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按照扶贫新标准,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标准,扩大覆盖范围。鼓励发展贫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除免除贫困户学员学费外,还应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
第三,增加资金投入,抓好产业扶贫。要从实际出发,降低配套比例,中央财政设立转移支付配套专项资金,免除片区有关项目的配套资金,支持建设公益性项目。把特色高效农业、旅游文化产业、加工制造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建立健全片区生态补偿机制。
第四,稳妥做好异地搬迁扶贫工作。对居住偏僻分散、生态脆弱、就地脱贫非常困难的边远山区群众,逐步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将异地搬迁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特色产业开发、劳务输出、救济低保以及生态林建设等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脱贫问题。....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