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星期四)下午3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科技部部长万钢将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以下为文字实录: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副主任、主持人 祝寿臣]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下午好,欢迎各位出席今天的记者会。本场会的主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先生,围绕这一主题,回答记者的提问。
同时出席本场记者会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先生。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技术总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先生。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先生。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闫傲霜女士。
首先请万钢先生简短致辞。
[科技部部长 万钢]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全国人大在两会期间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邀请两会科技界代表委员们来畅谈我国科学进步和创新的情况,也和大家报告一下我国这五年科技进步的情况。我很关注两会这几天媒体朋友们所提的一些问题。有几个关键词,比如说创新驱动发展,比如说科技体制改革,比如说怎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比如说怎么做好创新事业,也为我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这里也为大家的到场和提出问题表示感谢。
简单的回忆一下这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科技的发展,有四件大事。
第一,2006年国家颁布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全面启动实施重大专项。
第二,2008年,我们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可能在座的朋友们都还记得,用科技创新来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应对措施之一。
第三,在“十二五”规划制定期间,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要发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的力量。
第四,去年7月份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用全球视野来谋划科技进步和创新。
我们回忆一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时,列举了我国航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当中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发展的方向和高技术产业的进展。在农业的领域,谈到农业科技发展对农业的支撑作用,还在未来的工作当中提出了科技改革发展的方向。
我这里特别要感谢媒体的朋友们。科技部办公厅进行了统计,去年关于科学技术发展、技术创新领域的报道有59万多篇。这里面有对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报道,也有对知名科学家的报道。我更感到珍贵的是,他们深入到实验室报道我们这些科学家勤恳钻研的情况,他们在企业创新的第一线,来探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他们在农村的大地上和我们一线的农业科技专家共同研究发展的问题
我们农业科学专家有一句话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也是深入基层,把你们的报道写在大地上,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和一系列的瓶颈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探讨、研究、改进的问题。在这里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的创新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世界各国对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事业给予了深层次的报道,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提出了一些我们各方面要改进的问题,这些对我们的工作是很好的促进。今后我们会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需要在座的各位对我们的工作高度关注,特别是深入到基层对我们科技人员取得的成绩,所付出的劳动,所碰到的问题和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
我就说一个简单的开场白,希望大家提问。
[祝寿臣]谢谢万钢部长。请提问的记者就提一个问题,提问之前报一下媒体名称。
[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万部长您好,我是来自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的记者。今天我来现场之前看了一下发的记者素材,上面有一个数字,也是在前几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出现过的,就是我们今年的研发投入比重达到了1.97%,应该说距离发达国家和我们当年2%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其中尤其是企业研发投入支出占74%以上这个数字让大家感到非常的振奋,我们的企业现在越来越成为研发的主力,成为创新的主体,我们想知道,在这个过程当中,咱们的企业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或者是说对于科技部来说都有哪些具体的措施正在推进着这一改变?
[万钢]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建设我们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科技改革发展的第一号重要任务。去年,全社会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支出,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是10240亿元,占GDP的比例是1.97%。我们看到嫦娥1号、2号、天宫、神舟相接,探月观测、深海探测等一些重大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后面,是承担这些任务的科技集团,这些大多数都是由科研院所转化为企业的集团。他们在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的同时,把自己的技术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
这些科技集团,比如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电子科技集团,他们的营业总收入当中的70%左右都是来自于民品市场。我们看到了国家的重大工程,比如说高速铁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这是由我国的一些大中小企业形成集团来承担的。我这里想说,经过这些重大的国家投资的工程,我们的高铁、水电装备、特高压输电站,西气东输的输气输油管路等技术和装备,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国家启动了具有明显的产业化目标的重大专项,比如说高端芯片、高端数字化机床、石油天然气等,这些重大专项自2008年启动以来,他们累计新增产值已经超过了1万1千亿元。企业就是在这些面向国家长远重点任务当中,通过科技进步实现了他们的产业的发展。我们对中小型科技企业,在政策上给予他们的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来应对发展当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去年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投入了40多亿元,带动资本市场、银行、金融对他们的支持超过了1000多亿元。
我们通过这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系列政策,对他们的发展进行免税,拉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所以我国去年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世界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大家在北京都去看过中关村,在上海看过张江,在武汉看过东湖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他们在探索科技体制的改革、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三者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去年全国105个高新区,他们的总收入已经超过了16万亿元,他们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6%。高新区发展的20多年来,展现了我们国家通过科技的改革,通过政策的支持,发展高新技术的具有代表性的进展,这是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也是一条国际开放、互相合作来拉动经济发展的道路。
还想再提一句的是,我们在推动电动汽车时,是从公共交通领域来拉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我们在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有金太阳工程,解决了并网发电的难点。支持这些新产品的上市,也拉动了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总结回顾,在今后的发展当中进一步拓展的。
[祝寿臣]谢谢,下面继续提问。第二排的女士。
[中国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科技资源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未来在科研领域的投入是否会更多地倾向于环保、健康等民生领域,比重会是多少?谢谢。
[万钢]我先讲一讲总体宏观的情况。科技资源的配置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特别要关注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对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所以在技术创新的领域,我们更加注重它的市场导向资源配置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用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对一些产业化目标明确的科研任务,由企业作为主体来承担,他们在承担的过程当中也就实现了产业的发展。我们对高技术企业用税收优惠的办法,对中小企业采用科技金融的方法,对新产品采用市场拉动的办法。这样就使技术创新更加适合市场需求,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
中央财政的投入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注重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究,注重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注重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比如基础研究,去年全国投入到基础研究上的有498亿元。
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投入也更加加强,特别是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增加了在种业、在耕作技术、在节水农业等方面的投入,我们的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6%,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达到54.2%。我们联合多部门共同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一些地区通过良种的推广,带动万亩良田的发展,提高农业的产出。全国现在活跃在各地第一线上有24万多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他们辐射带动了5000多万农民致富。
在健康事业上面,我们有两个科技重大专项,一个是新药创制,一个是传染病的防治,都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作出了贡献。如果简单的回忆,我们曾经遇到过N1H1新型流感的挑战,我们在三天之内就完成了布防,我们在七天之内就完成了诊断剂,在一个月之内就研制出了疫苗,成功地应对这一巨大的挑战。这就是通过疾病防控网络,把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各重要的医院,包括各社区医院联系在一起,使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够直接运用起来。
我们还面向农村的医院,社区的医院,推广基层需要的数字医疗器械,使这些先进、适用、数字化的器械能够安排到各个基层医院的建设当中,使它能够好用、简单,但是又能够满足治疗的需求。
我想请孟伟院士介绍一下我们水污染治理的重大专项的情况。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孟伟]我简短地作个补充,我讲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我作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院长,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年国家对于科技的投入是逐年增加的。在2000年前后,我们是到处找项目,到处找经费,应该讲经费是制约院所发展和建设的一个重大的问题。这些年我们开始控制经费,人均经费不能太多,太多了出不了好成果。国家对于科技投入,能够满足对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一些重大问题研究的需求。
[孟伟]这些年国家在科技资源配置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一些社会公益类院所,国家直接安排定向对口划拨,这些投入针对公益性研究,既有稳定的方向,也有比较超前的研究,对环境保护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支撑作用。我个人是非常赞同这种科技资源的配置模式的。
第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为国家的重大工程,国家确实在投入上是下了功夫的。拿水专项举例子,“十二五”刚开始不到三年,国家已经投入了中央财政资金达到了19亿元。另外,我正在作2014年的年度计划,估计还要再投入10至20亿元。从2006年立项,2008年启动,到现在为止,在水专项上我们立项了78个项目,358个课题,中央财政资金一共支持55亿元,再加上地方匹配的资金大概还有80多亿元。水专项实施这六年左右投入了过百亿的资金,这过百亿的资金,在三部委的指导下,我们现在花的钱也越来越见效果了。我作为技术总师,走到“十二五”,路走了一半了,能不能把这些钱花了以后,实现预期的目标,我现在的自信心逐步地提高,越来越有信心了。
大家可能注意到,水专项紧密地结合我们国家水环境的治理,比如淮河、辽河、太湖、滇池。2012年年底,辽河已经宣布摘去重污染的帽子,这意味着现在不管是干流还是支流,全部消除劣六类。不光水质有所改善,水生生态系统也得到恢复。水质和生态系统的互动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比如鞍山钢厂的焦化废水,过去是重污染源,“十一五”期间我们重点突破,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就大大减轻了对辽河的生态压力。这种国家的投入,是针对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有信心,坚持走下去。
[万钢]重大专项主要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和成套技术问题。水专项以我国典型污染治理为目标,治理了以后,向全国其他的湖泊来提供这些共性的技术、成套的装备,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祝寿臣]谢谢,继续提问。
[凤凰卫视记者]我想请问万部长的是,我们看到不久前科技部有一个立项,要研究船舶的核动力装置,而且很多分析认为,这可能会跟中国的核动力航母有直接的联系。我们想请您做一个介绍和证实。另外,有很多分析担忧,中国的一些军费就是藏在科技部的这些科技项目中,所以看起来军费的数量不是很大,但是实际上用于军费的开支可能不小,请您帮我们分析一下这种观点。谢谢。
[万钢]国家科学技术的研究本身说起来并不分军用、民用。大家知道如果我们去探月,送一个卫星飞船去探月,主要的目的就是科学研究。我们神九和天宫的对接,包括深海潜水,人们可以说这个技术跟打火箭有关,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目标还是用于探索未来。我们国家的军费和科学研究的费用是有明显的归口的,大家可以去读财政的预算报告,这里分的还是很清楚的。
[祝寿臣]谢谢,继续提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国际在线记者]我想请问万部长,今年年初,中国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颁发给了一个日本的科学家,现今中日之间的科技合作的进展如何?是否受钓鱼岛局势的影响?新的一年,中国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国际合作项目?谢谢。
[万钢]国际科技合作是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的。党的十八大要求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有全球的视野来谋划科技创新。国际科技合作也是我们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我们目前已经跟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科技合作的关系。中美、中欧、中日、中韩等之间都有科学家的合作。科学本身就是无疆界的,科学家在一起探讨科技问题进行合作,也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我们有很多科学家与来自日本、美国、韩国、欧洲的科学家进行紧密的合作,在他们的合作当中也产生了很多很好的成果,对于这些成果、这些科学家,对于他们和中国合作上作出的贡献,我们也给予奖励,这和两国外交之间的争议、争论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还是表彰科学家所作的贡献,这是科技事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则。
我想请潘建伟院士谈一谈他自己亲历的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的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建伟]我作一点补充。去年大亚湾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有各国科学家的参与。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都是合作的结果。在科学研究当中,其实信息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以我们的量子信息技术为例,我们通过国际合作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经走到了国际的前列。
[潘建伟]我们现在有一个计划,准备以我国为主导要发射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大概在2016年左右,我们希望能够构建比如说从北京到维也纳之间的量子通讯网络,要来做这样一件事情的话,没有国际合作的话,往往是做不成的。
[万钢]各国在政府间不仅有科技项目的合作,还有科技的对话,比如应对气候变化,比如应对粮食危机,比如如何共同保护好环境,比如如何解决能源、资源瓶颈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各国的科学家紧密合作,我们会积极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
[祝寿臣]谢谢,继续提问。
[日本共同社记者]我们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也特别关注中国政府如何应对空气污染的问题。我想请问万部长,您认为什么样的科技手段可以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完全解决需要多长时间?另外,在环保方面,中日合作的可能性如何?
[万钢]这个问题我想和闫傲霜代表一起回答。1985年的时候我刚到德国,我的老师说要我到企业实习,我就到了鲁尔区的一个钢厂,我的同学就跟我说,明天有空气污染,我们都不能开车上班了,我们要坐公车。后来过了20多年,我又有机会到这个钢厂,那个总裁是我在德国读书的校友,我就和他仔细地了解了当年产生雾霾影响的这些问题和它的来源。他说1985年以后,对雾霾的检测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比如说解决燃煤烟囱的问题,比如说怎么样解决汽车排放的问题,包括我们生活当中烹饪炸、煎的问题、餐厨房的油锅等,怎么样能够解决它的污染问题,大概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有所突破。90年代的时候就基本上没有再发生过这方面的情况。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包括汽车技术的发展,包括推广电动汽车等。
还有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比如我们能不能给油烟机加上过滤器。在“十二五”刚刚启动的时候,就启动了一个蓝天工程,来解决火电厂的问题、锅炉的问题,减少汽车排放的问题,以及身边餐厨排放的问题。我们很珍惜国际科技合作,我们希望中国的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我们也希望来自于各国的新的技术能够应用到我们应对空气污染的工作当中。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闫傲霜]我这样看这个问题。首先要正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对很多的挑战,像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城市,人口在增长,包括汽车的保有量在快速的增加。在这样的地理和天气条件下,大气污染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要有信心。大家知道,我们迎接奥运会的过程中,从1998年开始北京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的措施,应该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2000年北京市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气,占当时的标准是177天,到2011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286天,应该说是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应用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所以我觉得应该有信心。
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上很多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过这样的挑战,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特别是一些技术,都是对北京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觉得北京应该说有信心,从国家层面到北京市层面,大家高度的共识,要下定决心治理这个污染。北京市近期出台了2011至2015年大气污染治理的措施,最近又出台了2012年到2020年的相关措施,同时在近期的污染过程中也出台了果断的应急措施。大家也知道,我们北京市人大已经把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列入2013年的立法计划中,而且最近已经在网上广泛地征集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我想这些也都体现了我们是有决心的。
我想更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技术措施来支持大气污染的治理。在万部长的提议下,我们北京市与科技部、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的同志们共同地在研究,希望能够提出一个首都蓝天行动计划,我们也在筛选全世界范围内各种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希望能够用于北京的污染防治。但是我想主要的还是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刚才万部长讲到,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以为防治大气污染作贡献,同时在生产上确实要借助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发展的转型和升级。同时我们要大力地推动公交出行,轨道交通的建设要加快,而且我也很赞成大力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广泛应用。据我所知,万部长今天还专程开了电动车到我们的会场来,也是想用他实际的行动来验证,也告诉大家一个信心,我们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我们大气污染的问题会得到非常好的治理。谢谢。
[祝寿臣]谢谢,继续提问。
[深圳特区报记者]刚才听说万部长是坐了一个新能源汽车到会场来,我在微博上也看到了照片,我也非常高兴。据说这个车是我们深圳产的。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在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源头创新、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等方面,还需要得到科技部的支持和指导。请问科技部如何继续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支持地方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谢谢。
[万钢]谢谢你提到电动汽车。这也是一个小故事。部里有两辆国家支持的电动汽车,一辆是比亚迪的,一辆是首汽的。今天我坐这个车来,很有感慨。
刚才您说的深圳确实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科技创新的先行者。我特别关注的是深圳还有一批创新型的企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华为、腾讯,以及一些医疗器械、激光等高新技术企业。深圳也有一支很活跃的科技力量,比如中科院在那里建立了研究院,清华、北大在那里都有科研基地,还有香港的大学等,都在为中小企业服务,这些都代表科技改革发展未来的方向。
科技部和全国各省市都建立了部省会商机制,我们经常要和书记、省长、市长们一起,共同探讨这个区域发展未来方向最急需的是什么,并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向和区域发展的方向结合起来,按照各地的特点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的方向,也避免一些重复的投入和重复的建设。
[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 王志学]深圳的问题我可以补充一下。深圳创新驱动发展能够走到今天,也很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前不久刚刚到过深圳,深圳把自主创新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主战略,这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这样超前提出来的。在作为城市发展主战略的同时,深圳为了能够集中的发挥各方面创新资源的作用,还特意在机构设置上整合成立了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目的就是使得创新资源能够整合发挥合力。深圳市现在也正在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想把深圳市纳入到自主创新示范区当中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祝寿臣]谢谢,继续提问。
[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记者]我们都知道您曾经在高校工作过很多年,您怎么评价目前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贡献率?另外,现在有很多的大中小学都在进行联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您认为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怎么样?您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什么地方?谢谢。
[万钢]我可以从曾经当过的大学校长的角度谈一谈大学的贡献。我就讲一个事,今年科学技术进步奖有三个技术发明一等奖都来自于高校,有一个是我们大家关心的3D打印技术,制造是钛合金大型结构件。有一个是大家关心的三维电视,还有一个是我们国家的建筑特长,钢混结构,在建筑业。
其实这些年高校通过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大,特别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你们到中关村去,你们可以看到围绕着清华、北大这些高校之间的产业区,他们依靠高校的平台,帮助大学生创业。对于人才的培养,我觉得现在就是大中小学联动,大手牵小手,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科学感兴趣,我一向认为,只有爱科学才能产生科学。但是我想我们教育孩子们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
高校还要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能够在实验室里操作仪器,要能够操作加工中心的设备,这样才能够真正成为我们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从这个角度上说,培养一个创新型的人才确实需要我们从小做起,从实做起,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创新实践,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才能够承担起国家未来创新发展的重任。
[祝寿臣]谢谢,继续提问。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问万部长,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科技部在经费和项目管理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改革措施?第二个问题,请问孟院长,近期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备受关注,请问您对地下水治理方面有什么意见?谢谢。
[万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五项重要任务。一是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协同创新。三是改革科技管理。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五是营造创新的环境。您更关心的可能是改革科技管理。科技项目的分配实际上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也是多方了解科技人员的需求,对于科技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
首先,科技项目的设置要满足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我们要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激情,所以我们简化了过去写得很详细的科技项目申请指南,以大的方向推动、拓宽了科技发展的渠道。去年我们把所有的课题答辩都在网上进行,就是说不用走出自己的城市就可以进行答辩,我们全程录像,所有的过程都实现痕迹管理。光这一项,每年为科技人员申报项目所节约的工作时间就可以有6万个工作日,节约的差旅经费就有70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公开透明公信度。我们做到可申诉、可查询、可追诉,所有的过程我们都可以展示。
这还不够,科技人员要从事科学研究,经费拨付要及时。我们根据我国预算法的要求,去年开始实现到了年初就把今年应拨经费25%到位,两会结束以后,预算通过批准以后,我们用1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把当年需要的经费全部拨付到位。这还不够,还要帮助科研人员管理好经费,配置好经费。比如在“十二五”的经费管理当中,就安排出了间接经费,用于培养博士生参加科研工作。他们可以从科研经费当中得到他们的劳务报酬。
这些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因为国家经费支持下产生的科学成果是我们共同享受的资源,我们将实行科技报告制度,把每一个验收的项目让大家都可以查询。我们还在推动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使我们大院、大所、大企业科学研究的设备向社会开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这还不够,还要实现全社会的科学技术的信息化管理,使每一个人需要新的知识的时候,能够查询,能够看到别人做了什么东西。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和谐的激人上进的创新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祝寿臣]谢谢,继续提问。
[台湾工商时报记者]想请教万部长,我们知道您在支持两岸科技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去年也出席了昆山的科技论坛。想请教现在两岸科技产业已经交流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您个人认为在目前的新的局势下,在科技产业领域下我们的合作有哪些重大的新突破的案例?在哪些领域上可以这么做?如果在这些方面要有新突破的话,有哪些具体落实的方法?比如企业间的合资或参股是不是途径之一?或者还有其他的方法?谢谢。
[万钢]两岸科技创新论坛到现在已经是第三届了,我们第一届是在福州,第二届是在东莞,去年是在昆山。我很高兴工研院的院长江丙坤先生也参加了我们的两岸科技创新论坛。两岸科技创新论坛谈的问题很多,大家共同探讨两岸的发展,从我举的这三个地方就可以看到,这是台资企业在大陆最重要的几个地点。现在其他的省市,比如山东、浙江等都很积极,要举办两岸创新论坛。
两岸创新论坛可圈可点,从政府层面上说,推动了两岸在技术标准上面的合作,特别是在半导体照明、光伏应用方面。大家知道半导体照明是一个新的技术,需要新的标准,这方面台湾起步很早,产业发展也很好。大陆这块也是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做,两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做得相当好,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还有就是谈的一些创新形式值得我们共同研究。我自己过去当大学校长的时候去考察过,两岸大学的合作也是未来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式。
今后我们可以更多的促进两岸科研人员合作。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农业,其实大陆与台湾在农业方面的合作是方兴未艾,特别是在福建,我们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发源地,双方的合作搞得很好。我有一个建议,我希望台湾的科技型企业更多的考虑向内地发展,向中部、西部地区发展,现在这些地区都是很好的发展区域。
[祝寿臣]谢谢,继续提问。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记者]谢谢主持人给我这个宝贵的机会。刚才提到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现在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先行先试、科技创新。我的问题是去年12月,李克强副总理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区域发展改革座谈会,部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我们注意到近一年来包括湖北在内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长江中游四个省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全方位的合作,包括科技方面。比如先进制造业、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科研方面的合作研发以及产业的合作。我想请问一下万部长,您对于这种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这种区域间合作怎么看待?有哪些具体的建议?刚才您也提到国家将致力于科技体制改革,在下一步的科技体制改革过程当中,有没有可能在珠三角设立改革的试验区,进行先行先试?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记者]刚才您提到今天是开新能源汽车来的,我们也关注到,特别是有的城市,国产新能源的汽车已经开发有两三年了,但是政府买得多,民众买得少。我想请问一下,接下来科技部有哪些具体的措施,让老百姓以更优惠的价格,更方便的使用这些新能源汽车?谢谢。
[万钢]城市群的发展是一个发展的新趋势,比如长三角、京津冀。此外,湖北、江西、安徽都有很重要的创新基地。在省部会商当中,我们也了解到各个省市有自己重点、也有自己的优势。促进城市群的互补发展,科技部也进行过尝试,比如在长三角、京津冀,一些好的经验要运用到中部城市群发展的过程当中。特别要关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特别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特别要关注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特别要关注民生的发展,这些方面科技都会发挥出支撑和引领作用。
您刚才说得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现在是公共使用得多,个人使用得少。这有一个实际情况,因为我们是按照公交优先来实施的。从2009年开始推广的时候就是公交领域,比如公共汽车、出租车,再比如城市各类的公务车。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充电桩的建设等等,个人使用可能增长要慢一些。但是我仅看了近两年的比例,前两年基本上还没有个人应用,这两年倒是快了,现在已经有4400多个人使用,而且今后的发展会更快。
到去年12月份的时候大概全国有27800多辆,其中80%是公交车。按照各地发展的规划,到今年3月底的时候将达到39000辆左右,但还是以公交为主。今后我们坚持以公交推广为主,因为一辆公交车要抵40辆小轿车的发展,所以解决公交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内的公交问题,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同时我们要推动新能源汽车在私人领域的应用。
[祝寿臣]时间已经到了,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记者]谢谢主持人。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关键问题是什么?金融危机催生新科技产业革命,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您认为目前机遇是否大于挑战?谢谢。
[万钢]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变革,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我们的生活。实际上,我记得在2008年的时候,温总理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要求科技界高度重视。我想简单一点回答。我们回想三年以前,我们使用的手机大多数还是功能型手机,三年以后我们使用的手机已经可以上网、看电视、采购等。我在这里说,我们讲的科技革命带动产业变革这么重大课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现在平板电脑的销售已经超过了PC机,他带动的变革有多大?然而这还不过是刚刚开始。当第四代移动通讯到来的时候,我们的网购现在已经是1万3千多亿元的规模,现在网商和电商争夺,电子商务实际上已经超过1万7千多亿了,包括企业间的采购。所以,国务院确定的七个发展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对我们来说巨大的挑战就是这些都是新的产业,运用的都是新的技术,就需要我们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原始创新的能力。
[万钢]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人家还没碰到的问题,创造的产品是过去还没有的产品,就需要我们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原创能力。量子通讯对于今后解决高速度的传播、计算,以及保密的问题会作出很大的贡献。很多东西要从基础研究,要从前沿探索,要从共性关键技术上做起。谢谢。
[祝寿臣]由于时间关系,本场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五位嘉宾,谢谢各位记者,再见。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