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张国强:冲锋在前的好旗帜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有人说,征地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事,尤其在灾后的玉树,由于流动人口和外来搬迁户骤增,土地价格飞涨,管理相对滞后,灾后恢复重建中土地和房屋权属的认定以及权益处置、补偿安置等矛盾凸显,成为拆迁征地中群众利益最为集中、最为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不仅如此,征地拆迁更是重建工作的最基础和前沿。

  2011年,是灾后玉树重建的关键之年:也是一场硬仗,如果征地拆迁工作不能顺利完成,项目工期就会延误,规划就不能按时落地,群众意愿就无从锁定,重建大业就无法进行,灾区的群众们依然要在帐篷里过冬、孩子们依然要在风沙里求学,病人们依然要在板房里求医问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这份重担谁来担?巨大压力谁来承受?这是一个勇敢者选择的课题,于是玉树县人大主任张国强自告奋勇,临危受命,担当起了玉树县拆迁清墟督查领导小组组长,带领一支由多部门干部组成的拆迁队伍,肩负起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困难最多、难度最大的灾后重建征地拆迁重任!

  玉树重建,道路先行。2010年10月,因重建需要省指挥部要求结古镇区北环路必须在年内打通。但北环路沿途住户密集,涉及1000多户住户,拆迁难度极大,就连北京援建指挥部的负责人也认为两个月内打通北环路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10级以上的大风天气里,在土方作业导致的漫天尘土里,在刺骨的风雪夹击中,他每天亲临现场,东家进西家出,耐心细致、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做住户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解决住户的实际困难,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最大化、最小干预土地的原则,尽最大可能尊重群众意愿。在拓展扎西科路段时,考虑到原规划占地过多,群众意见较大。通过多次考查现场后向援建方北京市政提议: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优化设计方案,尽量减少征地。后来经过调整建设方案,援建方采取加高挡土墙、采挖山包等措施节省了宅基地16米,顺利完成了规划的及时落地,得到了住户和援建方的高度评价!

  扎西大同北红旗路段铺设沥青时,沿路住户以道路占地过多为由阻止施工。十几辆装满热气腾腾沥青的车辆足足等了两小时。急忙赶到现场断然决定:马上施工!先铺沥青!其它事情再做商量!然后耐心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终挽回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结古镇胜利路段住户才仁多吉是他多年前的一位老同事,地震中右臂致残、小儿子遇难、大儿子智力残疾,负债300多万元盖起的房子全部倒塌,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才仁多吉多次以土地征用后将失去后续还款能力为由拒绝拆迁,为此他亲自前往协商解决。当来到才仁多吉临时搭建的帐篷门口,看到的是他满脸的憔悴和满心的忧伤时,张国强主任就已经哽咽地说不出话来,才仁多吉见到他,也忍不住老泪纵横。经过一番促膝长谈,多吉说:今天您亲自来了,不看僧面看佛面。我怎么着也得把房子拆了,为重建腾出地来!这一切令周围的人感动万分,张国强也将身上所有的现金全部掏出来塞到他的手里……

  爱心能够融化坚冰,热诚能够解冻冰霜。住在扎南的一个钉子户,老伴去世的早,除一生积蓄盖起的一座漂亮的小楼外一无所有。然而震后规划中却成了征地的对象,张国强连续几日不断地给户主讲政策,使其自觉地同意了拆迁。

  温情能消除隔阂,真挚可以溶解壁垒。在拆除琼龙路一位80多岁老太太的房产时,老人抱怨道:“我为党和国家工作了一辈子,到头来还要拆我的房子征我的土地,实在是想不通。”经过他和一线干部、村社干部反复劝说、协调,为老人搭建起过渡安置的帐篷,像孝敬父母一样关心老人,等老人情绪平复后,房屋也得以妥善拆迁。

  我们清楚地记得他的一位亲戚的房产位于扎西大同南片区,在依法依规对其房屋进行拆除时,他就在现场,亲戚十分气愤又无可奈何地说:真没想到是你来拆我的房子,你好意思拆,我还不好意思跟你闹!

  在拆迁扎西大同路段民贸公司集资楼时,该企业下岗职工将他团团围住,剑拔弩张,他们激动地对他喊到:十年前你任副县长时搞企业改制,砸了我们的饭碗。今天你又来拆我们的房子,怎么民贸公司每次落难都是因为你张国强!

  拆除格萨广场商铺时,正是玉树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一位执勤干警晕倒在工作现场,从此以后,每次上岗前,张主任总是安排测血压、查身体。干警们说:张主任能把工作做到人的心坎里去,再大的困难我们愿意为他分担。

  征地拆迁工作越到尾声,难度就越大。从去年8月10日至今年4月,他带领拆迁组完成了近90%的拆迁工作量,而剩下的不到10%的拆迁量却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这对灾后重建的进展带来了阻碍,为使重建工作顺利进行,他强调特殊时期必须用特殊政策和特殊方法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强有力的攻势攻破征地拆迁这一久攻不下的堡垒,扫清重建道路上的第一障碍。

  在拓宽结古镇黄金地段胜利路时,涉及多家宾馆。该路段的征地拆迁工作难度之大情况之复杂实属罕见。7月16日,州、县两级政府决定依法拆除,他事先几次勘查现场,提防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制定出几套拆迁预案,预备好防护气垫、消防器材。做了最好准备和最坏打算。清晨5:30,他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拆迁现场。接近中午时分,由于他长期不分昼夜地工作在一线,加之早上粒米未进,突然间体力不支,在将要晕倒在地的那一刻被同事扶住并安排到附近别人的帐篷里,当他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拆迁进展如何?”

  为了重建,他披星戴月长期奔波在征地拆迁的一线,但谁能相信他是一个身患重病的病人,每一次从前沿回到自已的办公室,他已经筋疲力尽,更没有任何食欲,久而久之,身体消瘦了,从原先一百四十多斤的体重只剩一百二十斤,但他依旧拖着不为人知的病体,为玉树重建的伟业呕心沥血,顶风险,担重任,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树立了一面冲锋在前的旗帜。

  在2012年4月14日“决战2012玉树灾后重建誓师大会“上他被评为“2011年度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先进个人”。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2日 09:24 来源:青海新闻网 编辑:肖志刚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