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生命安全的“守门员”

——记宿迁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沈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09年6月宿迁市疾控中心举行甲型H1N1流感应急演练。 

 “今年,我考虑到自己年龄比较大,也想让年轻人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决定从一线退下来,不巧赶上了禽流感。这时候我想我不能退缩,应该一如既往地负起责任。”年近六旬的宿迁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沈谨为了肩上的责任,毅然奋战在抗击H7N9疫情战线上。

  语速平缓,语气坦诚,语音舒朗的沈谨,总是那么严谨与朴实。“尽好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普通的事情!”与千千万万个中国共产党员一样,沈谨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努力诠释着自己的誓言——在奉献中找到人生的价值。

  选择:志在为民解忧

  说到如何走上疾病控制的道路,沈谨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知青岁月。那还是1973年6月,刚刚完成高中学业的沈谨,那年刚好18岁。在那个上山下乡的高峰期,他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也只好像两个哥哥一样离开父母,前往果园场插队。现在看来,果园场和市区几乎浑然一体。而在那个交通基本靠步行年代,果园场和当年的宿迁城,同样显得遥远。

  也就是那年在果园场,沈谨亲眼见到了疟疾这个疫情的可怕。虽然时值秋季农忙,但是火爆的太阳依然不减毒辣。大热天里,不少农民还要披着厚被子,浑身发冷,转而发热,继而出汗......疫情无情地折磨着沈谨身边的很多人。为了应对这一顽疾,沈谨应大队要求,积极参与发放药品,预防救治等工作。“那时候,我是挨家挨户发药,并且一定会监督他们把药吃下才肯罢休。”沈谨说,正是这份别人难以理解的较真,使得自己负责管控的小组,疟疾发病率始终低于其他小组。

  基于插队中对农民病痛折磨和农村缺医少药现状的了解,1976年,沈谨坚决地报考了南京医学院卫生系。他决心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尽可能地减轻身边更多老百姓的病痛。毕业后,有三条路摆在沈谨面前——淮阴地区防卫站、无锡卫校、徐州卫校。可以说,其中的两条路,都可以让他身居城市,高居讲台,传道授业,过着很多人羡慕不已的生活。但沈谨始终铭记自己当年的志向,怀揣挽救百姓困苦的情怀,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淮阴地区防卫站。

  1979年,他再次做出了一个别人难以理解的决定,离开淮阴,主动要求调到宿迁县卫生防疫站工作。从此,他开始了长达34年的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勤劳工作。直到现在,他依然坚守在这片阵地的第一线。

  践行:成为“健康卫士”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宿迁,由于卫生条件差,缺乏防蚊设备,疟疾疫情依然横行肆虐,折磨着城乡居民。相当长的时期内,疟疾发病率高达50%,虽然死亡率不高,但疫情反反复复,致使老百姓抵抗力下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生活。

  从当年果园场首次参与疟疾防控,眼见将近10年过去了,疟疾依旧折磨着身边许多群众,沈谨坐立不安。历经多年的求学与实践,再加上国家不断完善的防治方式,他相信疟疾必将被人类赶出生产生活。较真的沈谨牛劲又上来了。他开始每天骑着自行车奔忙起来,他的车架后驮着药品,车把左右各挂一个盛放衣物和干粮的包裹,逐村逐户地调查研究,逐户逐人地宣讲防治要点。一个人,一辆自行车,他硬是走遍全县31个乡镇的每一个角落。随后,他点灯熬油,对宿迁过去10余年的疟疾疫情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现在说起当年的举动,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也正是这份详细到每村每户的疫情病史,为后来开展疟疾防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最难的是,群众文化程度低,对卫生防疫知之太少,不仅不接受,还抵制。”沈谨说,为此,他不得不每天苦口婆心地上门解释宣传。让他欣慰的是,他的努力换来了回报:当年疟疾发病率从50%下降到5%以内,宿迁全县在当时的淮阴地区率先达标;卡介苗、糖丸、麻疹和白百破等疫苗接种率达85%以上,超过省市要求标准。

  为了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相当长的时期内,沈谨干脆吃住在农家。他带着对疾控工作的别样情感,从一个乡镇赶到另一乡镇,饿了吃块随身带的煎饼,渴了喝一口身上背的凉水,无怨无悔地奔忙于城乡各地。由于长期食不果腹,冷暖无常,他也就此落下了慢性胃病的病根。

  1988年,在沈谨担任宿迁疾控防疫站副站长的第三年,他在乡下足足待了230多天。“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就要不怕苦、不畏难、不惧险,把群众安危放在第一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沈谨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此时,不足30岁的他,已然成为乡亲们真正的“健康卫士”。

  本色:不畏艰难险阻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沈谨,在共和国近三十年的历史上,就是在灾难面前冲锋陷阵的勇将,更是呵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堤防。

  2003年春,来势凶猛的“非典”笼罩全国。随着疫情肆虐以及返乡务工人员的增加,原本平静的宿迁也面临疫情爆发的危险。沈谨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深入隔离区,与患者零距离接触,科学进行传染性病学调查、医学观察和积极的治疗。

  那年4月,沈谨带领8名防疫人员集中隔离居住。为了防止同事们出现意外,他总是想方设法安排其他同事休息,自己默默奋战在危险之中。领导和同志们劝他休息,他总是说“非典没有消除,我就不能休息”,20多天的隔离区工作生活,他始终坚持战斗在非典防治的紧要关口和最危险的地方,赢得了全体人员和患者的深深敬意。

  “非典真是太可怕了,您当时不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危吗?”面对这一问题,沈谨很坦然。他说:“当然担心生命了,但毕竟工作责任大啊!”还是一如既往的沈谨,只谈“责任”,不谈其他。那段日子,由于劳累过度,他的慢性胃炎反复发作,心脏也出现频繁早搏。

  2008年汶川大地震,已经53岁的沈谨在得知地震的消息后,又是在第一时间向领导表明了上阵救险的意愿。震后第五天,沈谨就像个年轻的小伙子一样,背着几十斤重的大包登上了飞往灾区的飞机。刚到灾区几天时间,他便跑遍了竹溪村17个村民小组,走访了714户2116名灾民,实现了卫生防疫人员、消杀物资、疫情监测全覆盖。

  据有关人员回忆,有一次他们去采集水样,沈谨带头踏着碎石爬上山坡,刚接近水源,突然遭遇4级余震,脚下一滑摔倒在山坡上。他赶紧呼唤队友注意安全,抱着树木避免坠入深谷。余震过后,他成功地采集了水样赶回来,队友们和当地群众都为之感动。

  2009年,甲型流感病毒肆虐全球,宿迁也没能幸免,宿迁学院爆发疫情。就在疫情迅速蔓延之际,沈谨带领近20名防疫人员日夜驻守在学校。从新生开学到国庆长假结束,沈谨一直在宿迁学院和宿迁市传染病防治中心间穿梭,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

  现已研究生毕业、在宿迁学院做老师的女儿沈宁回忆说,“那年9月初学院开学时,正是甲流高峰期,我爸带人到学院日夜驻守,为每一名到校的学生测体温,一直坚持到国庆长假。期间,他没去找过我一次。尽管如此,我从没怨过他,我知道,他是在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工作着。”

  记者手记:

  整个采访中,沈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是的,就是如此朴实的他,每天都默默无闻地奔走在宿迁大地上,为他心爱的疾病防控事业而战斗,为广大群众铸就了一道道健康安全防线。58岁的沈谨在谈到退休后的打算时,第一个愿望就是想把自己多年的一线工作的经验,总结、分析、整理成册,为宿迁的卫生防疫工作作出更多的贡献。

  在这个可爱的普通人带领下,宿迁市疾控中心成为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先后被授予“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处置率达100%。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08:48 来源:宿迁日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