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记福建省检察院反贪局党支部副书记李彬 :“没有他就没有鲜水村的今天”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5月31日,记者到福建省检察院采访“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彬。

  面前的李彬,略显消瘦。谈话中,他的手机响了两次。一次是闹铃提醒,提醒他到点服药。“现在每天要服五次药,六十多粒。间隔时间不一样,怕忘了,就让手机提醒一下。”他告诉记者,自己患的是慢性肾衰竭重症,需要终生服药。

  一次是鲜水村村民邹立文打来电话,向他报喜:“李书记,我侄儿考上师大的辅导员了!”两人在电话里聊了一会。李彬说,虽然离开鲜水村两年多了,但他的手机还在使用“两城一家”功能,方便自己与鲜水村乡亲们联络。“大家把我当作自家人,聊聊家常,说说近况,有时候也让我出出主意。我很想念他们。”

  看得出,这位当年的鲜水村“第一支书”,对村里的感情还是那么浓那么深。

  发现李彬

  李彬这位典型的发现,源于一次“偶然”事件。

  2010年7月的一天,福建清流县李家乡鲜水村村民们自发包了两辆大巴,要赶往省城福州。乡、县领导得知这个消息,以为是村民们要上访,连忙赶到现场了解情况。村民们告诉领导们,大家是去福州看望患病住院的驻村干部、鲜水村第一村支书李彬。

  “李彬书记是累垮的,三年来他从不顾自己的身体。”“他为我们村里做了那么多事,没有他就没有我们鲜水村的今天。”大家一起围了上来,向乡、县领导诉说着。

  县里把这个事情向市里、省里汇报。省、市媒体到鲜水村了解情况,李彬的事迹才逐渐浮出水面,走到公众面前。

  鲜水村是清流县最南端的一个偏远山村。全村420来户,1400多人,2007年人均纯收入才2800元,是经济欠发达的省级贫困村。

  2007年10月,在福建省检察院任职的李彬主动报名,下派驻村,来到鲜水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短短3年,李彬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到410多万元,为村里办了10件群众盼望已久的大事:解决了全村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硬化了环村道路,完成了电网改造和路灯建设,修缮了村部,建起了农民休闲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鲜水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李彬全力带领村里发展特色产业,群众开始富了起来。冷水鱼、珍稀苗木、油茶等产业初具规模,生猪、烟叶、红心地瓜、白鹜鸭等特色种养也在省内外打开了销路。

  他还带出了一支有战斗力的“两委”班子。三年中发展了5名新党员,培养了4名后备干部;一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群众信任的年轻人在村换届选举中走上了村两委干部岗位。

  短短3年,鲜水村获得了“海西十大魅力乡村游”、“福建省生态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响当当的先进村。

  走进鲜水村

  记者来到鲜水村,立即被乡亲们围了起来。大家向记者打听李彬的近况,诉说着自己的牵挂,并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个李彬的感人故事。

  李彬驻村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和经济发展。为此,李彬一次次往相关部门跑。“腿勤脸皮厚,总能解决问题的。”他找领导,找朋友,跑各个相关部门说情况,最终争取到了70多万元修路资金。

  在鲜水村驻村3年,李彬学会了当地方言,经常与村民一起下地种烟、种菜,与农民交朋友。他常说:“我姓李,又到李家乡任职,就是回到自己家。”

  村民黄仁林患白内障多年,因经济困难一直无法做手术。李彬得知后,二话不说资助他600元,硬是“推”着黄仁林把手术做了。黄仁林激动地说:“我和李书记非亲非故,他对我的关心超过了子女。”

  2009年2月,一场山火烧掉了村民邹立和栽种的果树。在最困难的时候,李彬主动为他争取到每年3000元的补助,并为他协调承包了30亩荒地,同时请来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种植蜜雪梨、西瓜、花生、毛豆,养殖肉牛、山地鸡等。如今,邹立和一家靠山果和养牛每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

  走近李彬

  听到李彬书记因患肾衰竭住院治疗的消息,鲜水村的群众震惊了,流泪了,他们怎么也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大家纷纷为他祈福,盼望着自己的好书记能够早日康复。70多岁的村民罗清妹老人甚至希望能把自己的肾捐给李彬:“李彬待我像亲人一样,我也想为他做点事情。”

  2011年底,经过一年的治疗,李彬又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他担任福建省检察院反贪局党支部副书记。

  谈起自己的病,李彬说自己每个月还要定期去医院复查。生活一切如常,现在也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了。李彬告诉记者,他一直喜爱摄影,不久前报了摄影培训班,拍摄的作品还获了奖。“人生经历得越多,你才能越完善。”李彬说,他喜欢这句名言。

  记者想起,在鲜水村村口,村民自发集资立的一块碑:“公元二○○七年夏,省检察院挂包我村,并委派李彬同志任第一书记。在任三年间,组织村民建设新农村,硬化环村路,安装自来水……饮水思源,特立此记,以志纪念。”

  这块碑立在村口,更立在乡亲们的心里。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4日 05:31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