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员教育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信仰教育的缺位。一些党员现实信仰状况堪忧,有的信仰模糊,有的淡化了信仰,这是信仰教育一直面对的一个难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过去的信仰教育往往是标准化的程式和教条化的传授。忽视了信仰主体与信仰客体之间互动关系,忽略了信仰是认知、情感、意志的有机统一。这样不仅弱化了信仰的生命力,还使信仰所特有的内驱力受到损害。
一个人正确信仰的形成,需要在掌握正确的理论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联系自我的思维实践,将自身的内在情感、意志不断提升,并固化为自己处世、处事、处人的规范和原则。也就是说个体的信仰体系的组成是由个体内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就体现在个体的“三观”建构与发展,是否形成牢固的、科学的精神追求——信仰。
综上所述,提高新时期党员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要改变信仰教育的方式,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
变宣讲式教育方法为讨论式、研究式、体验式、实践式、案例式等教育方法,让广大党员能够自觉参与信仰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思考中、研究中、体验中、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共同提升,共同成长。
二、注重个体的自主学习,引导党员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理性思考,形成坚定的信仰。
增强党员的自我教育意识,对党员现实生活加以关怀,以实践为载体融入信仰教育,让党员在切身感受中体验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正确,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三、现实目标和长期理想教育相结合,形成信仰教育的完整体系。
信仰教育的内容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凸显共产主义信仰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信仰教育的内容还要注重理论的先进性和实际的指导性,使广大党员体会到共产主义信仰对于具体工作、生活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以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具体生动的为党员描绘出现阶段及中长期的理想和信仰追求。信仰教育应该围绕这个命题,让党员深刻认识“中国梦”的内涵。即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促进每个公民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并据此引导广大党员对具体工作和社会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制定有效的思路和行动方法,充分体现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另外,还要利用多种方法对信仰教育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对党员个体的信仰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推动信仰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