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金油”、“出气筒”到“夹板气”,称呼众多的基层干部驻足在社会前沿,与土地为盟,与农民为亲,一手握着笔杆子,一手握着铁锹,奋战在一线,坚守在一线。如果基层组织是中国行政体制的毛细血管,那么基层干部就是保障行政体制“微循环”能正常运转的催化剂。基层干部虽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是在密切联系群众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基层干部渐渐被推倒了风口浪尖。“房叔”、“表叔”等个别涉腐涉贪案例,使得基层干部群体被误读、被污名化,正在成为一个值得警惕的倾向。笔者认为,在情感认同容易受到网络舆论影响的大环境下,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而应该摘下“有色眼镜”,客观地看待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理解对他们的差评,宽容对他们的误解。
基层干部权力小、责任大。常言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与百姓打交道时,多是处理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等棘手问题,还有上级要求但部分群众不一定愿意的事情,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会让百姓对基层干部产生不满。其实,基层干部在处理工作时对很多权力是“看得见摸不着”的,一旦出现问题追究起责任时,群众对基层干部则是“看不见抓得住”的。
基层干部地位低、晋升难。在金字塔形的公务员管理体系中,职位资源的配置在基层显得极为紧张和稀缺,少数干部还是存在得过且过的情况。同时,由于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很多人不愿意到基层,基层干部又普遍背负着很大的发展压力,没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充裕的培训机会,往往导致群众意识薄弱、政策水平偏低、领导艺术缺乏等问题的存在。
基层干部考核重、平衡难。由于目前在干部考核中越来越关注民意和社会评价,组织部门也有自己的民意收集渠道,力求在上级赏识和群众认可之间保持一致。“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基层干部心里也很纠结,但出于升迁的考虑,最终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对上负责”。在寻求执行上级指示和体现民意之间平衡点上,基层干部有时候难以做到完美,从而导致自身形象被误读。
基层有基层的苦,基层有基层的难,基层也有基层的问题。因此,各方应该倾听呼声,增加基层干部的晋升机会;提升能力,强化基层干部的学习培训;调整考核,引导基层干部的责任取向,寻求和谐发展的契合点,传递良善治理的正能量。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