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2008年我放弃了苦学四年得来的优越工作机会,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选调生之路。转眼间六年过去了,六年里有清苦、有酸涩,但是更多的是坚持、是努力,当苦涩逐渐蜕去,随意拾起一片思索都觉得是如此深厚,弥足珍贵。
一
真实与精彩,是选调生的全部。那是2008年的8月,“到基层工作一定要脱下光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还未来的及真正领会,我已来到宣恩县高罗乡。该乡地处宣恩县南部,距县城45公里,国土面积285.76平方公里,辖32个村、4.4万人,因盛产贡水白柚、拥有全省唯一一座保存苗族语言的苗族集居村而享誉恩施州内外。
尽管如此,面对理想与现实、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落差,我仍一度有过迷惘、郁闷、彷徨的感觉。领导的细致介绍没有消除我的陌生感,记不清人、分不清领导、摸不清各部门……这些让我经历了很多叫错领导、送错材料的尴尬,尤其是时逢第七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乡党委抽调我到组织办工作。由于初来乍到办事业务流程不熟悉、公文写作不规范、政策法规不了解,使得群众上门办事得不到很好地服务、发文办事更是纰漏百出,这一切都让我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心中充满了酸楚、不安、茫然。幸运的是,在领导和同事热心的帮助下,从办公设备的使用到接待工作的细节、从常用公文的写作到来信来访的办理,在随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办文办会失误、群众来信来访接待不周等的情况越来越少,更为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忍耐和坚强。
二
用心学习、用心思考,永远是选调生不变的主题。在做好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我逐渐喜欢上了和乡村干部、人民群众聊天,和他们一起探讨做群众工作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倾听人民群众的想法甚至是他们的抱怨。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基层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习惯了在交流之后静静地思考,习惯了把自己的思考转化为笔下的文字。
六年来,我先后在州级及以上媒体上发表通讯消息、体会文章、调研报告10余万字,并连续多年被恩施日报社评为年度优秀通讯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正是在基层工作经历中养成的“干中学”习惯,促使我在2012年底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顺利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习。
就这样我渐渐明白,基层就是一本活教材,它能让我们学得更直观,也记得最深刻。从浅薄的认知到深邃的思考,很多的理所当然似乎在基层开始变得不是那么顺理成章,于是开始多看多听,多思考多总结,慢慢发现只有真正地感受到群众的疾苦与安乐才能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才能更有热情和韧性去努力为他们改变、争取和创造。
三
基层,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有点平淡,但平淡并不代表着无味,更不能使人无为。2010年12月,我很荣幸地得到组织上的厚爱和提拔,从高罗乡人民政府乡长助理岗位上转任万寨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尽管自己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基层工作中所遇到的挑战,是我在校园里不曾遇见、在课堂中老师未曾教过、在教科书找不到答案的新问题,当我要直接面对基层复杂的工作环境、具体负责解决棘手的大小事务时,年轻的我还是显得有些紧张,唯恐由于自己的失误给工作带来被动、给办事群众带来不便。庆幸的是乡领导和同事对我都很支持,不厌其烦地给予我指点和帮助,使我能够较好地履行职责。
六年里,我先后担任乡长助理、副乡长、宣传统战委员、组织委员、副书记等职务,先后分管机关、宣传统战、文明创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政法等多项工作。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群众的朴实和不易,他们贡献很大但要求却很小、有的甚至不求回报。最难忘的经历是2009年“七一”前夕,乡党委组织委员带我去慰问一位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当我们刚说明来意后,老人激动得流下眼泪,喃喃自语:“组织还记得我,我无遗憾了”。时过多年,每每想起这一幕我依然百感交集,正是这些为党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无所求的老党员们,让我逐步走向成熟、逐步对人对事力求尽职尽责,也逐渐得到群众的认可。
回顾六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我曾经迷茫过,但终究驱走阴霾,找到前行方向;也曾经灰心过,但终究重整旗鼓,扬起长风破浪的风帆,最欣慰的还是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深入群众、扎根基层,用真情在农村这个广阔舞台上放飞梦想所得到的那份收获。诚如冯艾所言:“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或许正是我们每一位选调生的心声。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