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关注基层干部的苦累难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旗政府办 吕开泉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层干部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连接党心民意的桥梁纽带,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也是贯彻各项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但长期以来,基层干部的形象一直不那么好,理论功底差,作风简单粗暴,“吃拿卡要”等等,基层干部被“污名”,贴上“负面标签”。与此同时,基层干部的“苦累难”也是有目共睹,“一根针穿起千条线”,位卑责重,干得是“费事活”,吃得是“苦中苦”,受得是“夹板气”,两种现象令人不知其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就必须紧紧抓住基层干部这个“根本”,找着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层干部身处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群众,社会转型期思想多元,利益多样,各项矛盾日益凸现,基层干部常常被推到矛盾交汇点,漩涡中,站在解决问题的最前沿,处理问题的最后一环,处于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中,压力大,责任重,没有躲闪空间,再难也得干,并努力干好,有的问题,虽说“问题要就地解决”,但“化解手段”并不在基层手中,比如涉法涉诉的信访问题,一面是说走就走的“上访户”,一面是煞费苦心的基层干部,你追我赶中,成了“表叔、表婶”,同病相怜,其中的苦,能与谁说。如果不从源头上纾解问题,势必造成矛盾越积越多。必须锻造权责利相匹配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才能激发基层的活力与动力。

基层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要把重视基层,关注基层落在实处,真正想方设法改善基层的办公和生活条件。要设身处地体谅基层干部的苦衷,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误解,多一份关心,少一份指责,不仅提升他们的精气神,更要投入一定的人财物。要把“向基层一线倾斜”、“向艰苦边远地方倾斜”的政策落到实处,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让基层干部安心工作。

基层干部任务繁重,点多线长,压力大,责任重。综治维稳、信访、安全生产、计划生育、防火防汛以及“临时性重点工作”等“一票否决”的考核过多,上面不管过程,只要结果,否则,轻则扣“票子”,重则“摘帽子”,基层干部中确实存在不能干、不会干甚至点卯报到不出力的人,能干的人都身兼数职,忙忙碌碌,一年到头无假日,没白没黑拚命工作,“压力山大”,长期处于焦虑之中。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通人事制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打破“铁饭碗”,消除慵懒散,减少“养护费”,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要为基层干部“减负松压”,严格规范各类考核检查、评比汇报,让他们从疲于应付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为基层干部及时“充电补钙”,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做好新时期基层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城镇化建设、民生保障、矛盾纠纷调解、征地拆迁、突发事件处置等相关政策是特别急需的,提高他们正确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教会他们用法律手段处理基层经济社会事务,处理各种利益和矛盾。

基层干部的“难”,主要体现在责权利失衡上,人财物上收,责任放下,作为最底层“兜底”组织的现实困境使得干部协调能力、办事能力不断弱化,群众“有田有钱不求你,出了问题就找你,处理不好就骂你”,很多“无限责任”令基层干部无可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安排项目、落实资金一般上级部门“一杆子插到底”,基层干部“插不上手”,可是出了群众上访等急难险重的任务时才想起了基层干部,权责利严重失衡弱化了基层干部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基层不牢,地动山摇,要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适度赋予基层能办事、办成事的事权与财权,敢办事、愿办事的人事激励权,及时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注重选拔使用那些长期坚持基层工作,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打破基层干部上升“天花板”,使他们感觉到政治上有奔头,基层干部才能更有干劲,更好地服务群众。只有治理的手段和目标相匹配,治理的权力与责任相对称,才能真正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筑牢基础,强基固本。

基层干部苦累难的问题,喊了多少年,很多地方“涛声依旧”,基层的问题,表现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需要上下齐心,左右联动,才能根治这些“顽症”。不能“上面害病、下面吃药”,基层也不能消极应付,责任挂空挡;推诿塞责必将上下交困,久积不决,只有上下同心,衔接有效,才能破解“老大难”问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就需要上下一盘棋,群策群力,切实解决基层干部苦累难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6日 09:37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