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反映民生。基层的“疑难杂症”有哪些,群众的急难盼怨是什么,老百姓心里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想要搞好服务,首先就要清楚群众的需求是什么、工作的重点在哪里。如果基层干部对基层不了解、对群众没感情,总是以“我以为”代替“民以为”,就极有可能把政策用偏、把路子走歪,甚至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这就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驻村干部,在基层一线听好群众“牢骚声”。
愿意倾听“牢骚声”。态度决定行为。倾听群众“牢骚声”,首先要求基层干部得愿意听、乐于听。如果干部态度不端正,对听民声的意义认识不充分,甚至是带有抵触情绪,就难以真正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门”。即便最终硬着头皮下基层,也终究是被上级“推着走”,根本难以真正地沉下心、听民声,最终只会助长形式主义作风。所以说,基层干部要端正态度、走进群众。要充分认识听民声的重要性,并把它当做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短期和长期工作计划;要带着微笑下基层、带着热情听民声,让基层群众切实感受到干部下基层的诚意,鼓励群众讲实话、多说话;要积极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种形式打开群众声音的“上传通道”,迈稳走好倾听群众“牢骚声”的第一步。
敢于倾听“牢骚声”。听民声不难,难的是敢于听真话、听难听的话。干部越是深入群众,就越能听到群众的真声。其中,不乏一些群众在无助和着急之时,发出的抱怨声和愤怒声。干部如果听不了这样的“牢骚声”,甚至是对群众恶语相加,非但达不到听民声的目的,反而会激化干群矛盾,把下基层变成“吓基层”。因此,基层干部要鼓起勇气,敢于倾听“牢骚声”。要把群众不满当做自己最大的耻辱,把听得群众“牢骚声”当做分内之事,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充分理解群众的难处、苦处;要敢于让群众“挑刺儿”、勇于让自己“丢丑”,鼓励群众把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建议讲出来、说明白;要直面群众的不满和自身的不足,以强烈的担当意识和积极的主动作为,硬着头皮上、红着脸去听,真正把群众的“牢骚声”听准、听全。
善于倾听“牢骚声”。干部听得民声,更要服务民生。愿意听、敢于听,都只是前提和基础,善于听、化为行,才是倾听“牢骚声”的关键所在。干部听民声,如果只是听时点点头、流流汗,听完依旧我行我素、高枕无忧,对群众的呼声置之不理。那么,群众的问题就始终不会被解决,党员干部的公信力就会被反反复复的形式主义消耗殆尽。所以,基层干部要善于倾听“牢骚声”。要把听到的“牢骚声”原原本本地收集起来,认认真真地梳理汇总,分清轻重缓急、建立民情档案;要认真分析群众呼声,从中找出问题根源,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工作计划;要在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过程中,继续倾听群众的“牢骚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真正取得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受益的良好效果。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