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为官勤为先”、“官勤民少忧”。“勤”者,就是尽力、经常。自古到今,凡大有作为的干部无不以“勤”为本,从焦裕禄、孔繁森,到郑培民、杨善洲、兰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勤政、勤干、勤学、勤思”的为民、爱民美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从大到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小到要管百姓的鸡犬打架,每一项任务、工作都要靠基层干部来协调、解决和落实。那么基层干部如何在“勤”中练真活,做好百姓“当家人”呢?以下为笔者拙见。
一要“脚勤”,脚为民而走。“脚勤”就是把基层干部入户走访作为一种常态,不等不靠下面上门请示、汇报,挤出时间下基层走访。基层干部到群众中多走动,用脚步拉近干群关系,只要放下官架子,轻车简从、朴素出行,深入到底层第一线,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不怕农家脏、板凳硬、茶粗淡,拉近距离,平等而席,真心倾听群众的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的困难,了解民情、民意,了解农村真实情况,听取群众对民生发展、惠农政策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把干部当朋友,说真心里话,讲真心意见,提真心建议。基层干部如能坚决杜绝一些别样的、另类的“走马观花式”走访,杜绝形式之风、官僚之风,就能掌握群众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顾虑什么?等第一手真实材料,从而摸准了群众脉搏,为工作开展、事业发展铺垫了基础。如此一“脚勤”,有利于增进干群感情,加深鱼水之情,有利于落实好党的方针、政策、路线。
二要“口勤”,口为民而说。“口勤”就是基层干部要多问计民生、民需、民难,多做宣传、教育、说服工作,耐心细致与群众沟通,达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群众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凝聚人民群众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保证,也是贯彻群众路线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这就需要干部要有理论修养、创新精神,要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形成共识的本事。因此,基层干部不但要“脚勤”,还要“口勤”,要能随时随地拿出善于和群众拉家常的看家本领,不打官腔,不用官语,学会群众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准确表达党的政策、政府的想法,不搞一言堂,不夸夸其谈,要面对面与群众互动式交流。比如一个惠民政策的推行,不同群体的文化程度、社会经历、经济收入和家庭情况都会不尽相同,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也有所不同,群众暂时会出现没能领会、想不通,千万不要发号施令、强制实行 ,要耐心等待。俗话说“人心是肉长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讲清目前利害关系,讲透远景利益关系,把党的政策通过多宣传、多解释、多引导;同时要以实际行动在解决群众困难中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赢得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如此一“口勤”,面向实际,深入群众,既能将群众的困难反映到上面以得到解决,又能将上面的惠民政策贯彻到下面,党交给的任务就能完成好、落实好。
三要“手勤”,手为民而动。“手勤”就是基层干部随身携带“民情簿”,把群众的家况、困难和需求,把群众遇到的纠纷、反映的问题与诉求等记下来。事一多、人一忙可能什么都会容易忘记或记不全面,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基层干部走访时如能改变过去摆官爷气的作风,带着“民情簿”,亲手把东家事情、西家情况一一认真记下来,“手勤”就能让群众看到干部走访的真诚,又能让干部把所见所闻还原真实。只有“脚勤式”走访调研,没有“手勤”,过去这种让群众持怀疑态度、不信任的方式,往往会带来如“当干部就是有能耐,这个干部那家看看、这家走走、此家听听、彼家谈谈,群众所言所说那么多,头脑会记得了吗?”“当干部要管要办的事那么多,这个干部会不会是走走场、做做样,随便发表几句或答应解决,恐怕过后会忘了一干而净,还会全记住在心?”等等所引起群众之感慨、之感叹的此类诸多微词,只有在“脚勤”的同时又做到“手勤”,群众才会改变看法,心里才踏实,对干部就会有好感。走访后还要静下心来认真梳理记下的内容,去伪存真,明辨是非,策划好哪些应急办?哪些应缓办?哪些需要解释?哪些需要协调?哪些应怎样解决?等等,做到有条不紊、心中有数,并要尽快给群众一个“定心丸”,想方设法向上反映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如此一“手勤”,群众不失望,群众会满意,群众会认可。
“脚勤”、“口勤”、“手勤”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勤,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追求。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基层干部若能把下基层作为“必修课”,视“三勤”为基本功,练好“脚功”、“口功”、“手功”,提升执政为民、勤政爱民的能力,以勤为荣,以懒为耻,从“勤”中练真活,从“勤”中见真功,那么,基层干部走“群众路线”往往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