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工作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第一线,是基层单位完成各项任务、做好群众工作的主要力量,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位于祖国最西部边陲的新疆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有这样一位书记,纯朴善良的柯尔克孜族群众一提到他,都会情不自禁的竖起大拇指,并亲切地称他为“老李书记”,他就是该乡党委书记李荣军。
牵挂
2011年冬季的一天,刚上任不久的李荣军去该乡克孜勒阿根村走访了解农牧民生产生活情况,走到村口时,他看见一个柯尔克孜族大姐带着孩子好像是在河边洗衣服,当他走近时才发现,原来男孩和母亲正在河水里冲洗羊内脏,她们身边还放着一盆已经洗好的蔬菜,只见浑浊的河水从她们身边流过,母子两人的手冻得通红,看到这一幕李荣军的眼睛湿润了。这件事给李书记带来的触动很大,从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要把解决农牧民饮水问题作为第一项重点工作来干。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乌恰县在该乡陆续投资建成了11口手压式潜水井,在当时,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饮水条件。但经过近30年的使用,由于年久失修,水井的压水泵体部件锈蚀毁坏,现在只有2口井勉强还在使用,其他的9口早已无法使用,农牧民群众只能通过肩挑马驮的方式从村外的河里运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既不方便又不卫生。
李荣军想方设法联系生产厂家购买配件进行维护,无奈原生产厂家倒闭,几经打听,终于在阿克陶县一位原厂里退休工人手中买来了一批配件。说干就干,于是他亲自带着乡里的干部穿梭在各村大街小巷为农牧民维修水井。
“出水了,出水了,快看我们的水井修好了,感谢老李书记,以前我们吃的是涝坝里的水,孩子老是拉肚子,现在好了,我们终于有干净卫生的地下水喝了。”水井修好后巴音库鲁提村村民阿依吐拉高兴地说道。
责任
吉拉提和苏鲁克孜阿根牧点是巴音库鲁提乡最大的冬季草场,每年秋冬季节有126户696人在这两个牧点居住放牧,承载牲畜12800余头(只)。克孜勒阿根村的条提坤白孜小队是通往苏鲁克孜阿根牧点的必经之地,该小队被河床宽约1公里的恰克玛克河分割成两部分,因为没有牧道桥,农牧民群众过河时都是光着脚“摸”石头过河,不仅给群众转场带来困难,每年汛期还存在极大地安全隐患。2012年克孜勒阿根村一位牧民过河时不慎跌入水中淹死,李荣军得知后非常震惊,立即从喀什购买涵管、水泥、铁丝等材料,为了消除隐患,早日方便牧民出行,他带领全乡干部,在寒风呼啸的河谷中加班加点,每天中午都是自己带上馕和水坐在河床上吃完午餐继续干活,下午回去晚了,就只能吃剩的凉饭或者泡方便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周后,两座4米宽、20米长的牧道桥修好了,条提坤白孜牧民买买江艾力高兴地说:“柯尔克孜族在这里定居了几百年,这是我们的第一座牧道桥,以前我们都是光着脚‘摸’石头过河,尤其冬天那刺骨的河水真是钻心的凉,真的非常感谢老李书记为我们解决了这个大困难,现在我们出行方便多了。”
奉献
2010年,乌恰县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在巴音库鲁提乡建成了49户富民安居房。农牧民只需交4万元就可以拥有总面积168平米、居住面积85平米,还附带羊圈、牛圈,抗震级别为8级的新房子。
新房建成后,为了减轻农牧民的负担,李书记带领全乡干部利用节假日为49户富民安居房硬化了路面,平整院内地坪等。
那段时间,每天早上乡干部不论男女开完晨会都换上迷彩服拿上铁锹,顶着烈日为牧民修路。“刚开始还以为他们是乡里哪个工程队的民工,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乡里的干部。从内地到新疆,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是这样的干部我还是头一次见。”在巴音库鲁提乡工地务工的四川籍民工刘汗这样说道。
坚守
如今,因长期在海拔高、条件艰苦的基层工作,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高血压也愈加严重,吃药已经难以控制。2013年底,因病情加重,他不得两次分别赴乌鲁木齐和兰州住院治疗。
“他的血压一直降不下来,我看着真是心疼,每次让他要多注意身体,他总是说‘我是书记,要给干部们作出表率,要为群众站好岗’,他在乡里已经呆了12年了,每年大年初一吃完早饭他都会急匆匆的赶回乡里值班,平时回来每个月在家也不超过四天,我和女儿已经习惯了。”妻子何咏梅深情地说。
2011年李荣军任巴音库鲁提乡党委书记以来,不仅乡里建起了办公楼、干部公寓楼、机关食堂、广场等,学校也有了教学楼和新宿舍,卫生院建了门诊楼,各村都有了文化活动中心,农牧民群众陆续搬进了统一规划的安居富民房,日子越过越红火,乡干部的工作、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
“跟着老李书记干,我的最大体会就是实在,虽然身体有些累,但心里却是甜的,他经常教育我们要把农牧民当成亲人、朋友,这样才能开展好各项工作,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巴音库鲁提乡干部张军说道。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