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尔瞻
路尔瞻,祖籍陕西周至县人。1923年12月8日生于北平。1940年8月,路尔瞻投奔解放区,到了晋察冀边区、冀中十分区,成了一名小战士。
潜心学医术医治伤员
1942年2月,路尔瞻进入晋察冀边区卫生学校,后来到白求恩医科学校学习(以下简称白校),被编入第一大队,调剂第六期学习。1943年2月,白校毕业后,路尔瞻被分配到冀晋二分区卫生部工作。不久,勤学上进的他在静脉注射方面,练就了一套硬功夫,被大伙称为“小专家”。当时,部队上疟疾肆虐,在专用药“奎宁”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卫生所就把染色用的“米兰”液作为替代品,进行静脉注射,治疗效果还不错。
1944年3、4月间,针对日军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的一次“外围扫荡”,路尔瞻所在的卫生队按照命令,迅速化整为零隐蔽。队里分给路尔瞻五名轻伤员,让他带着轻伤员在五台山老山沟里独立活动,务必保护好这五名伤员。在随后二十多天里,路尔瞻将伤员带到了一处很隐蔽的小山村里,每天给他们换药、洗敷料、洗绷带,还要拾柴、做饭、洗衣、烫虱子,出色完成照顾伤员的任务。
冒着生命危险转送伤员
1944年11月初,路尔瞻一行护送五名伤员去分区卫生所,同时要把卫生部配发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带回来。转送伤员,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要沿着滹沱河走三天,才能到达河北平山县王家岸分区卫生所,而且中途要经过被日寇严密封锁的“御枣口”。为保证安全,民兵派了6个向导来帮助他们,路尔瞻和伤员们提前找了一处隐蔽地点,静静地等待到天黑,等到后半夜,直到听到鬼子断断续续的机枪声过后,周围安静下来,向导才示意大家可以出发了。一个向导带一副担架,中间拉开距离,过完一副再过一副。路尔瞻跟在第一个向导后面,紧盯着向导脖子上系着做标志的白毛巾,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往前走。第一次走这样的路,路尔瞻提心吊胆,二三百米走下来,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全部浸透。最后,全部人员顺利通过。
撤退途中不忘医治伤员
1946年1月,路尔瞻被分配到军政干校工作。同年9月,张北一带傅作仪分散在内蒙古草原的部队集结起来,突然大举向张家口进攻。军干校组织紧急向河北蔚县撤退。途中,遭遇国民党飞机低空机枪扫射,几辆马车和骡驮子被击中,损失惨重。在蔚县暖泉镇,由于医护人员缺乏,从前线抬下来的不少伤员,因为没有及时医治,伤口都长满了蛆虫。路尔瞻和战友们用小笤帚仔细扫去蛆虫,将伤口清理干净后敷药、包扎。
1948年6月,晋察冀和冀鲁豫两个边区合并后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晋察冀军政干校和冀鲁豫军政干校合并,成立了华北军政大学,路尔瞻在卫生处任处员和休养所医助。
70年后的今天,记忆里的枪炮声、伤病员、急救箱,以及那一场不得不愤而参加的正义之战,至今深深印刻在老人的心间,让后来者在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和片刻的凝神沉思中,可以真切感受当年青春朝气的路尔瞻投身革命的英勇和无惧。(此文原标题为:不当亡国奴 做一名抗战需要的好军医)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