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星星数不清,南黄泥村出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抗日县长李向农。”这是曾经流传在柏乡县的一首民谣。李向农,柏乡县南黄泥村人。1941年任柏乡县第四任抗日政府县长。1942年9月赴行署开会途中,在威县一带遭遇敌人“大扫荡”,英勇牺牲,时年34岁,被称为“左权式”英雄。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我东北三省,李向农等进步师生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义愤填膺,到处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学校公推以李向农为首组织北上请愿团,赴北平行辕主任公署,要求出兵抗日,收复失地。
“七·七”事变爆发后,同年十月,日寇侵占了柏乡县。国民党县政府闻风南逃,县内一时处于无政府状态。各村大户以保家护村为名纷纷成立“联庄会”。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李向农毅然投笔从戎。他与本县爱国进步青年张利川、张望溪、赵象乾、白笑天等人秘密开展抗日队伍的组织筹备工作,组织群龙无首的联庄会,创立了“柏乡县民众抗日自卫队”。从此,柏乡县的抗日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
为尽快同党组织取得联系,李向农只身奔赴太行山寻找党组织,经司令员程启光批准,“柏乡县民众抗日自卫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二支队第一大队(简称县大队),在本地开展抗日游击战。县大队宛如插在日伪军胸膛上的一把尖刀,令敌人寝食难安。
1941年秋,一天晚上,李向农把自家的院房作为阵地,将机枪架在房顶上,向敌人射击,恼羞成怒的日伪军摸不清虚实,丢下几十具尸体狼狈逃窜。第二天,日伪军带领讨伐队到南黄泥村拆毁了李向农家的全部房屋。从此李向农一家老小,无家可归,在宁南、隆平、尧山一带过起了流浪生活。其父亲在颠沛流离中,终因年迈体弱,客死他乡。家仇国恨更激起了李向农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信心和勇气。夜深人静,李向农奋笔疾书一首:国已不国家非家,流离失所走天涯,全力杀敌为故土,一腔热血沃中华。敌人的报复行为没有吓倒李向农,他掩埋了父亲的尸骨,安慰了哥嫂,带上长女李凤云,重新回到了抗日战场。
“百团大战”之后,日军恼羞成怒,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摧毁八路军指挥机关。1942年4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纠集日伪军3万余人对我冀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铁壁合围”。
这时李向农已调任冀南行署联合师范学校校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率领全校教职员工在威县城北一带游击教学。冀南行署联合师范学校就是冀南的“抗大”,是专为冀南抗日根据地培养党政军干部的机构。
9月间,李向农和其他同志在去行署开会途中,与“扫荡”的日伪遭遇,陷入包围。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李向农沉着应战,指挥突围。他身先士卒,杀开一条血路,带领战友冲出重围后,发现仍有少数同志未突围,随即命令突围出来的同志迅速转移,而他自己又只身杀回重围,搭救战友。然而,李向农这一去便没有再回来,英勇牺牲在抗日战场上,被称为“左权式”英雄。
抗战胜利后,冀南行署和当地干部群众为李向农举行了发丧仪式并召开追悼大会,上万名群众自发前来吊唁。为了纪念李向农烈士,经冀南行署批准,柏乡县人民政府将南黄泥村命名为“向农村”。(此文原标题为:左权式抗日县长李向农——记柏乡抗日县长李向农烈士的峥嵘岁月)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