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⑪——王大珩:科技之光永不消逝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王大珩与学生在研究工作

王大珩与学生在研究工作

  “两弹一星”元勋、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这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巨匠在2011年炎热的7月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永恒的光华。

  “搞这般专业很称心”

  王大珩在其七十高龄时曾赋词一首:“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

  1948年,满怀科技强国梦想,王大珩回到祖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我国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和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家实力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953年12月,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后来,在王大珩的带领下,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构建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光学及精密机械学的研究基础,改变了新中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决定独立自主地发展原子弹、导弹技术。在靶场上建立大型光学弹道测量系统是其中重要课题之一,困难极大,但王大珩毅然承担起这一任务。经过五年多的努力,项目获得了成功,使我国的光学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为“863”计划点一根火柴

  1986年,王大珩和另外几位科学家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项建议受到中央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组织了200多位专家,经过全面论证和多次修改,最终制定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就是“863”计划。发展高科技从此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谈及自己对“863”计划起的作用,王大珩曾这样说。

  上世纪80年代,王大珩先后几次与其他科学家联名提出发展工程技术、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院的建议。1992年4月,他再次向中央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王大珩当选为第一届主席团成员。

  王大珩对我国航空工业,尤其是大型飞机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他多次和其他科学家联名向国家提出将航空技术列入重点科技领域、重视大型飞机的研制等建议。直到晚年躺在病床上,王大珩仍牵挂着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他曾经这样写道:“我们这些老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追求就是为国家、为民族负更多的责任,尽更多的义务。今年我已95岁了,仍希望为祖国和人民服务鞠躬尽瘁。”

  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

  2009年12月,在中国光学科技馆论证会上,不能到场的王大珩委托秘书带去一份特别的嘱托。

  长期以来,大家都称呼王大珩是“中国光学之父”或“中国光学泰斗”。王老觉得这样很不妥,一直放心不下。

  他特意委托秘书向大家传递一句话,“把我称作中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或奠基人之一,我都可以接受,但如果说我是‘中国光学之父’,那我的老师严济慈、叶企荪,你们怎么称呼他们?所以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

  延伸阅读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①——钱学森归国记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②——“大音希声”邓稼先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③——郭永怀用身体保护绝密资料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④——朱光亚:此生不需浮名伴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⑤——王淦昌:以身许国探秘原子世界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⑥——钱三强:为蘑菇云升起而奋斗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⑦——“克隆先驱”童第周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⑧——“默默无闻”的大师彭桓武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⑨——钱伟长:为国而学的“万能”科学家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⑩——“核能之父”卢鹤绂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7日 11:5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许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