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纪委全面启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其中包括调查研究搞形式、走过场、不深入的问题。“新华视点”记者采访发现,少数干部调研只是到基层“打卡”完成任务,有的先出报告再下基层找例证,还有的甚至打着调研的旗号进行旅游。
调研变“表演”,动静大成效小
调研原本是为了解基层真实情况,但一些干部习惯走马观花“被安排”,讲究场面、形式,却不注重实效。
“凑考核”基层“打卡”。记者发现,不少单位都规定了调研任务,于是,个别干部盯着考核天数在年底突击下乡。多位基层干部表示,这类调研去的常常是各类明星村、示范点,汇报材料堆砌新名词、新概念,总结经验歌功颂德,对问题却轻描淡写、点到为止,对实际工作推动不大。
预设问题借嘴说话。记者发现,有的干部事先写好报告,“量身定做”问卷,最后下基层找例证。“我们之前搞一个产业发展现状调研。下去之前,领导让我们先比照之前下达的考核指标把成绩摆出来,再预设几个贯彻落实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下去找‘嘴’找材料。”一位政府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说。
一位乡镇干部表示,他时常会接到一些上级部门要求提供材料的任务,“尽量鲜活,有现场感”,方便这些部门在写调研报告的时候写出“已经到现场调研的感觉”。
打“擦边球”旅游观光。今年7月,浙江省玉环市纪委监委通报的一起案例引发关注。该市民政局殡葬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陈霄和李军两人,利用职务之便多次接受管理服务对象——殡葬协会提供的旅游活动。其中一次外出考察,8天中竟有7天泡在景区。
此外,中央纪委曾公开曝光,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曹守晔出具虚假调研证明,违规公款报销个人春节期间到海南的交通、住宿等费用,受到党内警告、记过处分。
“空心笔杆子” 新华社发 商海春 作
上面“蜻蜓点水”,下面“一条龙”忙得团团转
一些交通便捷、旅游优势突出的县区干部反映,有时对于同一件事,各个部门轮流调研,甚至同一单位来好几拨人。“隔三岔五我们都要接待。”一些县区负责同志表示。
“去年镇里实施的扶贫项目,县里面反反复复不晓得调研了多少次。”贵州某乡镇财政分局一工作人员向记者诉苦道。
“调研频率太高了,我们真的疲于应付。”贵州某经济开发区办公室的一位干部说。
“为迎接调研和考察,村里一年仅打扫卫生请工就要花2万多元,成了最大的公共经费开支。”贵州省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近年来,因为重点田园综合体项目落地,来参观的各级领导越来越多。
“接到有领导调研的通知,要加班加点准备汇报材料,安排路线、选点、选人,包括每个环节的时间、内容等都要严丝合缝地准备,甚至围观人员等都要事先布置。”一名经常负责起草调研工作方案的基层干部吐槽。
记者采访发现,基层调研考察的欢迎横幅虽然少了,但大型展板、精美图册的制作并未减少。一些画册用纸考究、装帧精良,但参观者多数只是随便翻翻就丢掉了,十分浪费。
期盼“接地气、听实话、有实效”调研新风
湖北省委党校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李珊珊说,科学的决策是建立在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不做深入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根据不实、不准的信息进行决策,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损害政府公信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行认为,形式主义的“假调研”直接反映了干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问题。有的干部缺乏工作热情,习惯敷衍应付;有的干部作风浮躁,缺乏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李珊珊表示,形式主义的“假调研”之所以会产生,很大程度上在于一些干部依然存在官本位思想,下基层调研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完成任务和表面风光,在应付上级要求的同时享受“特权”。
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应改变调研方式方法,少发通知、少打招呼、少听汇报、少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通过实地走访、暗访、联合调研等方式,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多位专家建议,基层要做好干部调研技能的培训工作,帮助干部掌握调研的方法与技巧,提升干部的调研能力。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