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缅怀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为国防建设隐姓埋名28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获得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1年,于敏开始了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2018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

  28年隐姓埋名

  1926年,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于敏与父母合影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百日会战”令人难以忘怀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百日会战”令人难以忘怀。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在他的组织和部署下,氢弹理论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用了2年8个月。

  对《出师表》,泪流满面

  在一次试验的现场讨论会上,由于问题复杂,又无法在实验室分别验证,试验成败无法预料,精神上的紧张与压力使于敏和陈能宽两位科学家有所触动,陈能宽忽然背诵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于敏更是感慨万分,忠诚和忧虑之情倾泻而出,接口背诵:“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两个遗憾

于敏与夫人孙玉芹的结婚照

  于敏曾经说,自己一辈子有两个遗憾,一是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二是因为工作太忙对孩子们关心不够。第一个遗憾,于敏无法补救;第二个遗憾,于敏念念不忘。于敏儿子于辛回忆自己的童年记忆,印象中父亲总是很忙,记得父亲曾经教过自己一次如何看懂电路图的方法,他兴奋地跟自己的同学分享,非常得意。经常有很多叔叔来他家里找父亲谈事情,这个时候妈妈就会拉着自己和姐姐出去玩,因为这是保密工作的要求。于辛有了孩子后,于敏将自己的亲情几乎都倾注在这个孙子身上,为了给孙子辅导作业甚至提前备课。于敏的女儿于元回忆父亲退休后的生活,父亲抱怨女儿不去看他,经常自己来找她,于敏对家庭的眷顾之情可见一斑。(据新华社、人民网、“学习小组”微信等整理)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6日 21:42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