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仁者爱人(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仁者爱人”,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名言。习总书记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仁者爱人”的典故,出自于《孟子·离娄》。《离娄》又分上下篇,“仁者爱人”出自其下篇。

  “离娄”这个篇名看起来非常特别,所以需要稍微解释一下。“离娄”是传说中一个视力极好的人,生活在黄帝时期。他的眼力好到什么程度?一头野兽出现在百步之外的地方,离娄能够清楚地看到这头野兽秋天长出的毫毛的最尖端。因为他的眼神太好,所以黄帝登昆仑山的时候弄丢了一颗黑色的珍珠,就让离娄去找,而离娄也果真找到了。此篇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离娄之明”,所以就以“离娄”二字为篇名了。不过,此篇所讲并非只与离娄相关,而是涉及到为政、立身、处世等多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

  “仁者爱人”的具体语境,出于孟子谈论君子与普通人的分别。原文是这样的:“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君子和一般人的分别,就在于能够保存心中的善端,不让它失去。而保持善端的关键,就是将“仁”和“礼”永存心中。其中,“仁”是对他人的爱,“礼”是对他人的尊重。一般来说,你爱他人,也就能得到他人的爱;你尊重他人,也就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需要指出的是,“仁者爱人”这句话虽然出自《孟子》,但这个观念却是直接继承孔子的。根据《论语·颜渊》的记载,樊迟曾经向孔子请教,到底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就是“爱人”。(原文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由此可见,孔子和孟子,都对“仁”这个概念极其重视,而对于仁的理解,也都高度一致:所谓“仁”,就是“爱人”。

  为什么两位圣人对“仁”如此重视呢?因为它太重要了。重要到什么程度?毫不夸张地说,“仁”是整个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根本原则,其他道德规范都贯穿和体现着“仁”的要求。用宋代大儒朱熹的话来说,就是:“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仁义礼智四者,仁足以包之”。

  仁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性,已如前述。那么,“仁者爱人”又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仁就是对他人的爱。不过,考察孔孟的著述和言行,儒家所说的“爱”,与其他宗教或学说所倡导的爱,既有相通的一面,也有其特定的内涵,如果给这个“爱”加上一个修饰语的话,这个“爱”就是“仁爱”。

  先说其相通的一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善意。

  其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并非儒家所独有。这世界上的一切宗教与学说,只要不是邪教与邪说,都很强调爱。这种对于爱的普遍强调,是和人的社会属性紧密相关的。

  人和动物的最大差别,就是其社会属性。人是存在着严密的社会分工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协作。关于这一点,荀子有一个非常精微的论断。他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翻译过来就是:人的力气不如牛,速度不如马,可是牛马却被我们役使,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是:人能相互协作,而牛马之类的动物不能。有人说即使蜜蜂这样的低等动物也有彼此之间的协作分工啊,但蜜蜂的协作分工靠的是本能,所以它们并没有“群”的主观能动性。——回过头来接着说人——既然“能群”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那么“合群”就必然成为人类社会对其成员的本质要求,而“合群”的品质,也就必然成为人类社会所要褒奖的最高品格。下面的话需要划重点了——爱的本质,其实就是合群的愿望和能力。人们所称赞的一切美德,其实都是对肯为群体付出的那种利他精神。爱家庭而肯于付出,我们叫“家庭责任感”;爱集体而肯于付出,我们叫“集体主义”;爱国家而肯于付出,我们叫“爱国主义”;爱人类而肯于付出,我们叫“人道主义”——愿意与这个群体相合,愿意为这个群体付出甚至牺牲,这种想法是一致的,区别只是群体的大小而已。

  但儒家所倡导的爱,仁爱,与其他宗教或学说相比,也还是有一些特别之处的。

《孝经》刻本书影

《孝经》刻本书影

  首先,儒家之爱,是有其明确的核心与出发点的,这就是“孝”,也就是对父母的爱。由这个出发点引申开来,就得到了儒家的一切其他美德。对于这一点,儒家有很多的论述。比如《中庸》就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这些表述,都说明仁爱的根本,就是植根于对父母长辈的美好情感。把这个实质和路径讲述得最明白的,当推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它从对父母的感恩以及义务说起,而后话锋一转,说一个孝子,当他置身于社会,只有很好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才算是真正地尽到了孝道。比如你身为天子,如果不勤政爱民,弄到身死国灭,那么宗庙谁来祭祀?比如你身为士大夫,如果不尽心王事,弄到家破人亡,那么祖先谁来照看?比如你身为普通百姓,违法犯罪,那么父母谁来养活?这样,《孝经》就从原本属于家庭的血缘情感,推及到了整个天下国家。又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受到父母的无私关爱成长起来的,对父母有着最为美好深沉的感情,所以由此而推衍出的一整套儒家伦理,也就很容易在我们的内心生根了。

  其次,儒家之爱,有一条一以贯之的实践方法,就是“忠恕”。

  首先将这一点归纳出来的,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有一次,孔子意味深长地对曾子说:“我的学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你知道吗?”曾子说:“我知道。”孔子出去后,有人就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无非是忠恕二字罢了。”(原文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对于“忠恕”二字的含义,孔子与曾子都没有说明。当时的情形,很有点当初佛祖拈花,摩诃迦叶微笑,师徒二人不必多说而莫逆于心的意思。不过,在一些别的场合,孔子对于这两字的意思,是有过清晰表述的。简单来说,“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从积极方面而言的;“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消极方面来说的。而在“忠”与“恕”中,孔子更强调的是“恕”,因为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的回答就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为什么更强调“恕”而不是“忠”,这在儒家经典中没有清晰的解释,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回答,那就是每个人所“欲”的可能有天壤之别,把自己的所欲推行到别人身上,很可能会导致一些麻烦,比如一个好饮酒的人一定要把酒推介给一个不饮酒的人,就会引起后者的不快;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完全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孔子对忠恕特别是对“恕”的强调,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1993年联合国召开国际伦理大会,将全世界著名的宗教家、伦理学家聚集一堂,讨论在全球化的格局中,是否能够找到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伦理准则,最后找到的只有两条,一条是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另一条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被镌刻在联合国总部的大楼中,被视为指导不同国家与民族间交往的“黄金伦理准则”。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6日 11:16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