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雪山愚公”——追记雪山开路英雄陶振华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雪山乡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平均海拔4200米。这里山大沟深、地势险峻,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不通公路,雪山人民过着几乎与世隔绝、靠天吃饭的生活。

  如今,雪山乡连上了高速公路,很多家庭搬进新居、买了车、过上了好日子……

  这一切,都要从一条公路和一位汉族干部说起。

  阿尼玛卿山下的雪山乡距离玛沁县城86公里,过去却有57公里不通车。漫长岁月里,只有一条20世纪40年代由采金人踩出来的羊肠小道供村民出行,骑马往返需要走七八天。每逢雨雪天气,村民只能望天兴叹。不少人为了生活铤而走险,却不慎坠入谷底。

  没有公路,生产生活物资进不来、畜牧产品出不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1973年,来自山西的抗美援朝老兵陶振华来到当时的玛沁县雪山公社,接任党委书记。第一次踏上这条“天路”,他便决心为乡亲们修出一条走出大山的公路。

  1975年5月1日,在陶振华带领下,40多名牧民放下牧鞭、拿起铁锹,踏上起早贪黑的修路征途。在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技术,仅靠人力修建公路的情况下,他们在质疑声中打响了一场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修路之战”。

  “用十字镐时大家要注意,握在把柄下端的手不能太紧,镐头下落时把柄要在手中滑动,这样会更加省力……”面对初次使用这些劳动工具的牧民,陶振华耐心地一遍一遍解说演示。

  险活抢着干、重活主动干,陶振华率先垂范,凝聚起身边人的干劲。在寒冷的冰川上拉运木材,在湍急的河流中以身做墙抵挡水流架桥,悬吊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炮眼……这名瘦弱的山西汉子不惧生死,一直冲在开山凿路的最前线。

  1976年冬天,工程到了最关键和最艰难的时刻。物资匮乏,为了在绝壁上凿石修路,陶振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制炸药。

  “有几次雷管没成功引爆,是陶书记第一个冲上前去查看。”70岁的德青回忆起当年与陶振华并肩作战的经历时说:“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陶书记的身影。”

  1978年10月1日,这条东起玛沁县东倾沟公社东柯河村、西至雪山公社的“东雪公路”正式通车。一千多个日夜,陶振华带领着雪山人民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凭着双手,一锤锤、一镐镐,在峭壁上、峡谷里、急流间修成了这条57公里长的县乡公路,结束了雪山乡不通车的历史。

  在陶书记“雪山修路精神”的鼓舞下,雪山儿女扎实苦干、团结奋进,建成了全省第一个乡镇水电站,给大山深处的雪山乡带来了光明;盖起了全州第一间牧民定居房,让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实现了定居梦想;办起了全州第一家乡镇企业、第一座养鹿场,让更多雪山乡民过上了新生活。

  雪山乡党委副书记才让扎西说,“东雪公路”的修通给雪山儿女带来了希望。雪山儿女不再固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放牧生活,而是慢慢走出大山,接受新事物,逐渐过上了好日子。截至2019年底,雪山乡全面完成68户201人的脱贫目标,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家家户户都买上了小轿车。

  2017年底,“花久高速公路”通车,连接县城到雪山乡的路程缩短至1小时,泥泞的“东雪公路”似乎成为过去时。但老百姓从未忘记开路英雄陶振华为雪山做出的贡献,时刻铭记着这位瘦弱的山西汉子,亲切地将他唤作“雪山的儿子”。

  2014年3月10日,陶振华因病辞世。为表达对陶振华的感恩之情,当地修建了陶振华纪念馆。

  纪念馆内,雪山乡群众自发捐款2.5万元修建的陶振华半身像上,敬献着洁白的哈达。藏族百姓用自己的方式,纪念这位与雪山群众并肩创造奇迹的汉族干部。

  “没有陶书记,就没有今天的雪山乡。作为雪山乡的干部,我们应该牢记陶书记为人民服务的拼搏精神,让‘雪山修路精神’在雪域高原代代相传。”才让扎西说。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30日 11:55 来源:新华社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