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朱红明,女,1972年2月出生,199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大港社区党委书记。
大港社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港工业城,是北仑区较早开发的工业园区之一,辖区面积6.7平方公里,现有企业566家,职工10万余人。在阻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特殊战场上,朱红明用坚持、智慧和勇气诠释着初心和使命,确保了目前辖区无一例确诊和疑似病例,100%企业有序复工。
10万员工的健康,是她最大的牵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港辖区内566家企业的安全、近10万名员工的健康,成了朱红明最大的牵挂。1月23日,浙江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战疫号角吹响,朱红明带领大港社区立即进入“战时状态”,竭尽全力为社区撑起严密防控伞。“还有多少名员工留在厂区没有回老家?”“他们有医用口罩吗?”“企业防疫措施落实到位了吗?”她迅速组织开展“清厂行动”,建立“社工+企业支部+党员志愿者”的排查网络,半小时内就发动84名企业党员加入,他们那天拨打了3万多个电话,掌握了27892名非甬籍、928名春节返乡湖北籍员工轨迹信息,成功劝导春节返乡湖北籍员工延迟返甬859人。在湖北实施封城的第二天,朱红明得知辖区一名湖北籍员工驾驶摩托车通过乡间小路到达了河南信阳县,拟借道河南返回北仑。她马上电话联系企业和该员工,耐心分析利弊、做好思想工作,协调公司作出“返甬前工资照付”的承诺,成功劝返了该员工。
“不漏一企,不落一人”,这是朱红明在疫情防控期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带上从企业紧急筹集的口罩,领着10名社工挨家挨户走访企业,日均暴走3万多步,把口罩送到企业留守员工、保安人员手上,督查企业是否未经审批开工。她自己地毯式排摸74家企业留厂员工管理情况,反复叮嘱企业做好宿舍防疫、集中隔离区管理等,把募捐来的1.5吨消毒水、4000个口罩无偿提供给了物资短缺企业。
解决近600家企业的复工烦恼,是她最大的心愿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朱红明又迅速投身企业复工复产大战。她合理调配10名社工和26名区派机关党员干部力量,成立复工复产临时党支部,组建联系联络、现场勘定、政策指导等7个党小组,又第一时间排出复工流程图、计划表。她带着临时党支部连续作战、高效运转,实现企业复工申请当天踏勘、当天核验、当天上报。复工工作启动5天后,大港社区内260家企业陆续开工,3万余名员工有序到岗。申洲集团是国内排名前列的针织服装出口企业,企业总员工约3.5万人,她第一时间把“企业防疫清单”送到企业,与企业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企业自有的约1.4万个床位、8000个独立房间的宿舍合理划分,腾出闲置宿舍2500个床位作为集中隔离区,满足了对返工人员的隔离需求。同时,她协调采购30个红外线体温监测仪、发送800多辆大巴车从全国各地免费接回员工。目前申洲员工返岗率已达80%,产能达到90%。
应对企业复工后遇到的开工难、招工难、资金周转难等难题,朱红明想了不少办法。她提出“组建一个招工组、搭建一个资源链接平台、梳理一套防疫宝典、建立一支法律顾问团”等内容的“锋领十条”,推出“共享员工”计划缓解企业用工紧缺难题,建立中小企业抱团复工的“复工者联盟”,搭建企业咨询日答日毕的“锋领答疑”平台,引进“法管家”解答企业劳资纠纷及合同履行等咨询等。目前,大港社区企业已全部复工,园区整体呈现稳步向上的发展态势。
10年如一日,她把园区当成自己的家
“营造家的氛围、履行家的责任、树立家的形象”,是朱红明到大港社区工作后一直坚持的工作信条。2008年,在工业园区设立不设居委会的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在全国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作为社区“当家人”,朱红明摸着石头过河,用3个月时间梳理出一本厚厚的“家谱”,把园区企业的家底掌握得一清二楚;用6个月时间搭建起党群团及各类社会组织,让园区组织体系枝繁叶茂。她精准打通企业服务“立交桥”,创新搭建“红明有约”党代表工作室,培育“大港人讲师团”,每年收集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上千条次,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化解企业的“烦恼指数”,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企业老总们纷纷赞叹“朱书记的办事效率真高”、“我们工作在这个社区,感到非常幸福和荣幸”。
她依托一个“社区大党委”平台,带领10名社工,培育100个社会组织,激活1000名党员,服务近10万员工,四两拨千斤的“小马拉大车”工业园区治理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2014年5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小社区“护”大园区》为题,报道了大港社区的典型做法。十余年来,社区未发生一起群体上访事件、严重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对社区服务非常满意率高达99%。
几十天来,朱红明带头冲在一线,日均200多个电话,手机接到发烫、声音说到沙哑,是防疫期间她的工作常态。鏖战未胜、疫情未消,她仍在咬牙坚持,努力早日让园区恢复常态。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