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国家卫健委指派援鄂医学专家。作为一名党龄20余年的党员,钟鸣理想信念坚定,对党绝对忠诚,在抗击疫情一线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受到党员群众广泛赞誉。
不惧危险不怕难,彰显共产党员的担当
1月23日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接到了国家卫健委指令,前往武汉参与抢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重病人。从接到任务到出发,只有一个小时准备时间。他立刻取消了澳大利亚家庭游,义无反顾动身前往武汉。行前女儿与他深深一抱:“爸爸,我们等你回家!”
钟鸣从医以来,经历过不知道多少次紧急出发。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有三次,一次是SARS,一次是汶川地震,还有一次就是这次1月23日夜。2008年,钟鸣作为上海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成员之一,驰援华西医院重症监护室,并主动报名上一线,进驻重灾区绵阳市安县晓坝乡,之后又空降汶川县三江乡,冒着生命危险徒步进村送医送药。像这样临时接到紧急任务,他的家人都习以为常,但还是免不了担心,更何况这次面对的是比SARS传染性更强的新冠病毒。钟鸣也已经习惯了这些,总是愿意冲在第一线,并且常说:“这是应该的,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1月24日,刚刚抵达前线的钟鸣顾不上舟车劳顿,火速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开展工作。金银潭是武汉第一批定点收治医院,也是此次疫情中收治危重患者最多的主战场。钟鸣负责的病区,是由普通病房改造而成的临时重症监护室。他带领湖北省各个地方前来武汉援助的医生、护士组成一个临时治疗小组,收治当时病区里一半的危重病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0至11个小时,需要随时根据病人的动态情况,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为危重患者进行有创或无创的呼吸机治疗,为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最严重的还要给病人上ECMO。
由于病房和团队都是临时组建,初期曾面临不少困难。相较正规的重症监护室,临时改造病房非常局促,原来放一两张床的空间现在塞进了四张床,旁边还放着监护仪、呼吸机、血透机和ECMO,操作起来比平时困难许多。因为人手紧缺,团队里的医生并非全是ICU出身,刚开始甚至连一位ICU的专业护士都没有。而ICU 对护士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她们必须非常熟悉那些重症设备,要对病人病情的变化具备高度的职业敏感,与医生有很好的配合。
钟鸣作为ICU的负责人,做了大量的磨合工作。首先就是建章立制,他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让工作流程尽可能适应目前特定疫情下的需求,同时完善轮班规则、优化护士行走动线、对病人实行精细化管理。他手把手带教传授经验,使大家尽快上手,很快适应了工作节奏,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ICU的工作对体力和精力的要求非常高,而金银潭医院的工作更是远远超出了平时的工作强度。有时候要把八九十公斤插满管子的病人完全腾空翻过来再放下,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衣服,戴着面屏,连透气都很困难,还要做这种剧烈的体力劳动,有时都觉得快要窒息了。ICU的防护最严格,医护人员戴着面屏,水汽经常导致视线一片模糊;平时上ECMO只戴一层手套,但现在要戴三层甚至四层,手像肿了一样还要精细操作,难度可想而知。就这样,钟鸣及其团队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始终坚守在最前线,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压力,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每一天都在负重前行。
与死神赛跑,担负重症专家的使命
“爸爸,你说你很厉害,为什么这些危重病人抢救不回来?”这是重症医学工作者常常需要面临的拷问,问钟鸣这个问题的是他的女儿。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钟鸣的新战场,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他面临过许多难关,虽身经百战,但一开始很多的突如其来仍旧令他有点措手不及。“这次是真的很难!”他从不掩饰自己遇到的困难,但是,他选择迎难而上,与死神赛跑。
在此次疫情铺天盖地的新闻中,一则“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一新型肺炎患者”的新闻曾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也让ECMO走进了大家的视线。ECMO,也就是体外膜肺氧合,是重症医学里最复杂的医疗技术,临床上用于挽救极危重的心肺衰竭病例。而钟鸣就是业界公认的“ECMO大神”,也因此多次被点名承担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助和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
但是,在疫情一线接触了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后,经过细致的临床观察和思考,钟鸣很快认识到:这次和过去的SARS或禽流感都不太一样。SARS病人很多时候一发病就非常严重,但新冠病人有时早期发病并不是很凶险,而是在后期会有一个突然加速,病人很快进入一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状态。钟鸣提出:病人的体内很可能启动了一种炎症风暴,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很快会导致各个器官功能的衰竭。虽然我们有ECMO,有呼吸机,可以让病人肺的功能得到代替,但是肺外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即使ECMO也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钟鸣是最早一批认识并提出新冠肺炎这个治疗难点的专家,大量研究结果很快证实了他们的观察。专家组对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进行了补充与更新,更加完善更加系统的治疗策略也被逐步应用到临床。经过认真的观察与思考,不断的实践与总结,钟鸣所负责病区的死亡人数有了明显减少,治愈出院的病人越来越多,这更坚定了他战胜疫情的信心。在他看来,未知的病毒和疾病并不可怕,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总会有一个过程,而重症医生就是与最危险的敌人战斗的先锋部队,是与死神赛跑的一群人。“我们最高兴的是,病人转去普通病房没有再转回来,这就意味着他最终能康复出院,我们赢了!”钟鸣说。
永远心怀希望,传递医者的仁心与温情
在中山医院,钟鸣作为科室副主任、业务骨干,对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的严格要求是出了名的。他对待每一位患者都极其认真负责,尤其遇到疑难病例时,他会围绕在患者床旁仔细查看,反复思考,并查阅文献,直至找到解决症结的方法。他不仅临床工作特别出色,也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带教老师。每次教学查房,钟鸣不仅能从临床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分析病情,更能从病理基础、生理机制等方面剖析疾病,深入浅出、剥丝抽茧般的逻辑推理能力,幽默风趣、引经据典的表达水平,屡屡让带教学生大为叹服。他还会和大家分享既往遇到的众多疑难杂症,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甚至有慕名而来的进修医生专门想听钟鸣主任查房。曾经有同行感叹:钟鸣是其见过的将外科、内科、麻醉、重症、循证医学融合贯通得最好的ICU医生。
重症医学科面临的考验常常是如何面对失败。挫折、压力、未知,往往成为压在他们身上的沉重负担。现在,钟鸣身处抗击新冠病毒的最前线,他所处的病房、所带领的团队,救治的都是最危重的病人。面对疾病的冰冷和无情,他总是满怀希望,以实际的行动、朴实的话语传递医者的仁心与温情。
“给苦难的人带来希望,我想这就是医务人员的价值所在。”这是钟鸣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他看来,这句话用在抗击疫情一线的武汉,再贴切不过了。钟鸣在抗疫前线曾接受过凤凰卫视、南方人物周刊、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其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细致温暖的人文气质曾给予大家莫大的精神鼓舞,朴实动情的表述更是让人泪目。被问及疫情结束后最想做什么,钟鸣想了一小会,轻声回答:“我想平常地上一天班,过一个周末,重新体会下过去每一天平凡的生活。”他说:“下次我还要回来,脱掉口罩,自由地呼吸武汉的空气。”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