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医疗战线的共产党员,主动请缨、坚决请战;她是荆楚大地的女儿,回乡战“疫”,义不容辞;她是护理团队的队长,用近乎苛刻的要求护佑队员的安全,用过硬技术和暖心服务延续着危重病人的生命;她前瞻性提出延续护理,实现了病区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
她是唐珊,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主管护师,荣获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主动请缨奔赴战“疫”一线
2002年,唐珊怀揣着白衣天使的梦想,求学于山西医科大学。大二时,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白衣战士的壮举深深震撼了她,更加坚定了她永远护佑生命的志向,品学兼优的她在校期间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她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护士。十几年来,她始终扎根在临床护理一线,在服务病患的辛勤实践中成长,在救死扶伤的默默奉献中洒下青春汗水。她总是用最美的微笑、亲切的话语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带给患者健康和希望。在她的带领下,她所在的神经内科成为山西省青年文明号、山西省三八红旗集体,多次荣获“优质护理示范单元”。
唐珊是湖北人,荆楚大地养育了她,长江汉水哺育了她,虽然离开家乡已十八年,但她十分惦念家乡的父老乡亲,关注家乡的一举一动。今年年初,她随时关注着疫情,当获悉支援湖北消息时,坚定的党性、职业的担当、家乡的牵挂促使她多次主动请缨、坚决请战。待命,集结,出征,身披战袍,无畏逆行,奔赴战“疫”一线。出征前,她临危受命,担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护理团队队长,和战友们共同筑起了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疫情阻击战的坚固防线。
“铁石心肠”换“双零”目标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她深知首要是做好防护。作为队长,她扛起重任,到达武汉后就连夜安排骨干队员进行穿脱防护服的培训,分解步骤,反复训练,人人过关,近乎“不近人情”。因为她知道,此时的“铁石心肠”就是对队员们最好的保护。
从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到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危重症患者的C8东病区,面对来自不同医院的护士、新的环境、陌生的“对手”,她争分夺秒,用不到2天时间梳理出护理工作模式,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与战友们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到达武汉的第2天,双手起了湿疹,她却全然不顾。
她将不同年龄、资历、职称的护士统筹整合、分编成组,以规范做保障,以流程为依托,以病区管理与质量改善为重点,制定出污染区各时段班次、清洁区辅助班等7项工作职责,三级护理质控、护士长日查房等5项核心制度,出入院、交接班、职业暴露应急处理等8项工作流程,细化了护理工作量统计,规范了病区、驻地防护实施细则。
这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办法,展现了山西护理团队的应急能力和整体实力,实现了危重症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受到了同济医院和其他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致赞许。
援助期间,她还前瞻性提出新冠肺炎患者要延续护理,即更加关注病人出院后隔离、饮食、起居、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护理,让病人住院期间就学会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进而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座城市。
用生命守护患者生命
医疗队工作十分辛苦,进入病区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本来比较简单的动作,也会因厚厚的手套而“生疏”,汗水和水汽让护目镜变得模糊,许多操作只能靠手感和经验不停地变换角度;而她所在的危重症病区,还经常需要进行一些高危操作,暴露感染的风险极高。进入病区后,须不吃不喝连续工作6个小时,她还第一次穿上了成人纸尿裤,为的是不浪费防护服。
隔离病房没有家属陪同,大部分病人或多或少都有惊慌、焦虑、孤独等情绪,再加上方言影响,沟通不畅的情况时常存在,只有靠护士的细心照料、耐心安抚才能做好病患的思想工作。
唐珊的防护服上写着“山西唐珊天门姑娘”,病患看到她就感觉亲人来了。她常常用“家乡话”和他们“拉家常”,给予他们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带给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斗志。
病房里有一位因入院前摔倒导致胸椎骨折的病人,遵医嘱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可是她怎么也不能接受在床上大小便,唐珊一遍遍耐心地跟她解释绝对卧床休息的意义,指导她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并及时处理了大便,她感动地说,“您真像我的家人啊!”
“我是一名医疗战线的共产党员,以生命守护生命,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无愧于患者的唐珊却在心底始终有一份愧疚,忙于工作的她平时就疏于陪伴5岁的女儿,到了一线,孩子的视频她接不上,孩子就在奶奶怀里大哭,说妈妈不爱她了。唐珊得知后泪流满面。她想给孩子多一些陪伴,但更想给孩子树立榜样。
她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待到疫情彻底结束的那一天,她一定会给女儿讲一个“妈妈在家乡护佑生命”的抗疫故事……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