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曾子(详解版)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部书叫《曾子》。

  曾子就是曾参,在孔门七十子中,曾参是对中国后代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学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孔门弟子按其入学先后分为“先进”与“后进”,曾参属于孔门的“后进”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参事迹仅有寥寥数语:“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南武城,就是今天山东的嘉祥。据学者考证,曾参大约生于公元前505年,死于公元前432年,享年73岁,这在孔门七十子中属于享年较高的人。

  曾参的父亲叫曾点,父子二人都师事孔子。曾点留下的事迹较少,《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让冉有、子路、公西华、曾点各言其志,曾点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人生志向,获得孔子“吾与点也”的赞许。曾点对其子曾参极为严厉,据《孔子家语》《韩诗外传》《说苑》等文献记载,曾参耘瓜误断其根,曾点便以大棒将曾参打昏。曾参并没有仇恨父亲,他从昏迷中醒来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安慰父亲。孔子得知此事,批评曾参,认为曾参在父亲盛怒之下应该暂时逃避,以免父亲蒙受笞杀其子的恶名。曾氏父子的故事可能是中国传统教育古训“棍棒下面出孝子”的依据。但曾点的做法以及“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在今天是不可取的。

  关于曾参的生平事迹,先秦两汉文献中有一些零星的记载。《韩诗外传》说,曾参在父亲曾点去世以后,曾经仕于莒,又先后为齐相和楚令尹。曾参一生主要是讲学授徒,传播并发展孔子学说。《孟子·离娄下》记载了曾参的一个小故事:曾子住在武城,越寇前来侵犯。有人说:“越寇要来了,你何不离开一下?”曾子说:“不要让人住在这里,不要毁坏那里的树木。”越寇要退时,曾子就说:“把我的墙屋修理一下,我将要回来了。”越寇退走后,曾子回到了武城。曾子身边有些人说:“武城官员对先生忠诚恭敬。越寇到了,你抢先离开,给民众做了这样一个所谓的榜样。越寇退了,你才返回。这恐怕不可以吧。”曾子的弟子沈犹行说:“这个道理不是你们能知道的。以前我曾经遇到灾祸,那时追随先生的有七十人,也没有人参与平乱。”曾参在越寇到来之际逃离武城,这一做法引起了弟子的批评,沈犹行为曾参辩解,说曾参处于师宾之位,不能要求他负守城之责。

  曾参不在孔门十哲之内,《论语·先进》有“参也鲁”之说,“鲁”,意为迟钝。这个略带负面意义的评价说明,曾参一开始在孔门并不出众。但曾参也有超越同门之处,这就是他的情商很高,个性坚韧稳定,体验深刻持久,心怀诚笃,以道自任,终其一生,都在真诚地信仰孔子学说,专心不二地钻研孔子思想,继承并发展老师的学说。《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载子贡评价曾参,说他始终保持不自满的心态,他本来已经受业完满,却谦虚得像不能把握孔子的学说一样,因此孔子认为他难能可贵。他习礼并不是停留在礼文之上,而是努力培养自己内在的敦厚、诚信等道德品质。所以他能够高明广大,言行高洁,而这些都预示着他将来能够长寿。就是依靠这种坚韧、持久、诚笃的品质,曾参最终能够超越同门,成为七十子后学之中文化学术成就最大的学者。

  曾参一系是孔子死后影响较大的一派,《孟子·离娄下》记载曾参有弟子七十人。其子曾申,注意是申请的申,还有曾元、曾华见于《礼记》,都是儒家的著名学者,长子曾申与其父一样被人称为“曾子”。此外,见于文献的曾参著名弟子还有乐正子春、单居离、公明仪、公明高、公明宣、沈犹行等,这些弟子大都是致力于道德文章的学者。宋代的儒家学者认为,战国前期,儒家重要学者子思也是出于曾参门下。先秦思想家的影响和地位往往与他们的弟子后学的素质及志向有关,曾参之所以能够在七十子中后来居上,超越群贤,就是因为他的弟子门生辛勤地记录、传播、发展他的思想学说。

  曾子是孔门七十子后学中留下文章较多的作家,他的门人后学将其著作编为《曾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这十八篇《曾子》散佚于何时,已不可知。《隋书·经籍志》著录《曾子》二卷,目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曾子》二卷。但此时的《曾子》已不是《汉书·艺文志》中《曾子》的原本。今天我们见到的《曾子全书》是宋人汪晫所编。汪晫是安徽绩溪人,一辈子没有做官,他一生的学术业绩就是编了《曾子全书》和《子思子全书》。汪氏编辑《曾子全书》的方法,是将《孝经》《礼记》《大戴礼记》《论语》《孟子》《荀子》《孔子家语》《孔丛子》《韩诗外传》《说苑》等先秦两汉古籍中有关曾子的文献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题,划分章节,重新编定各章次序。

  《曾子》共十二章,分为内篇和外篇,其中外篇第七、第八已经亡佚,今存十章。内篇包括仲尼闲居、明明德两章,外篇今存养老、周礼、有子问、丧服、晋楚、守业、三省、忠恕七章。

  《曾子》一书中体现了曾子一生的思想建树,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曾参的思想建树首先体现在他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学说。孝的观念在中国出现很早,殷周金文、《诗经》《尚书》中都有不少孝的论述。孝是孔子教育弟子的重要道德观念,《论语》中记载有孔子多条论孝的言论。受孔子影响,曾参毕生都在思考关于孝的理论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由此他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孝子,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孝道理论家。他留下的论孝文章有《孝经》《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等。

  其中《孝经》是阐述孝道最为详尽、最有系统的文章。《孝经》被称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它的精义主要有三点:首先,《孝经》明确提出了“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孝义三段论;其次,《孝经》依次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个社会层次应该履行的孝道责任义务;第三,《孝经》提出了“明王之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思路。《孝经》最初不过是战国秦汉时代数百种礼义文献之一,但它最终却从众多礼学传记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一部儒家经典,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它精辟地阐述了孝道的精义。

  《大戴礼记》所载曾参论孝的文章,大体上都是《孝经》思想的展开与具体化。《曾子本孝》认为“忠”是孝之根本,这个“忠”的意思是敬,就是说君子应该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履行孝义。《曾子立孝》进一步提出:“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曾子大孝》将孝分为三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这些都是曾参论孝的经典言论。

  曾参的另一思想建树是继孔子之后提出了反身内省的品德修养思路。《论语·学而》记载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说他每天都要多次深刻反省自己,是否对人做到了忠信,是否温习了学业。通过深入持久的内在反省,曾参确立了以落实仁学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培养了一种博大、深沉、坚毅的人格。《论语·泰伯》记载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同篇又载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是一种经过长期修养而炼成的撼山易、夺大节难的坚毅与果敢,是一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格,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是一种壁立千仞的精神。被宋代儒学家视为曾参所作的《大学》,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从伦理到政治的人生发展思路,被中国古代文人奉为人生圭臬。子思、孟子等人就是在曾子反身内省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诚”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心性道德学说。

  在中国历史上,曾参的思想价值有两次被发现:第一次是在汉代,《孝经》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同,汉代统治者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治国之中,汉代皇帝谥号前都要加一“孝”字,诸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等。第二次是在宋代,宋代儒学家在孔门七十子中独推曾参,认为曾参继承了孔子的道统,他们将《礼记》中的《大学》定为曾参的作品,并认为子思秉承曾参之旨而作《中庸》,由此开列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体系,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为“四书”。近现代以来,曾参的学说继续得到重视。

  曾参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孔门礼学散文的艺术源头是《尚书》《国语》中的历史记言文,这些文章大都采用历史记言散文常用的对话问答体形式。曾参的一部分文章如《孝经》《曾子问》等也是对话体的文章。但他另一部分文章,如《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制言下》等的形式值得注意,因为这些文章不再用对话体,而是以一个“曾子曰”领起,全文都是论述文字。这是中国最早的没有叙事框架的纯粹说理散文。我们可以说,中国典型的专题说理散文,是在曾参时代出现的。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6日 22:43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