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产业铺陈小康新画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因地制宜>>

紧扣“优势”做文章

  仲秋时节,金风送爽,乘车进入湖南宜章县地段,公路两边的崇山峻岭映入眼帘,山上树木青青、山下梯田层层。在宜章县天塘镇和宜红茶基地,2014年栽种的英德红茶已适应这里的气候,茶树长到1米多高。

  “这是广东红茶英红九号,之前我们这里都没种过,没想到宜章生态环境好,我们还真种成了!”满塘村茶农张吉林乐呵呵地说。

  宜章县地处湘粤边界,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水充沛的山地气候,让宜章成为种植优质茶叶的理想环境。

  “茶叶是我们县的传统经济作物,考虑生态、土质、交通等有利条件,我们决定把茶叶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生态富民的绿色产业,培育支持一批茶叶产业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宜章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润槐介绍,一段时间以来,宜章茶种植分散,规模小、产量低,每年到茶农手中的收入寥寥无几,因此,县委把茶产业发展作为调整县农业产业结构、推进贫困山区茶农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如何让这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生?2014年以来,宜章县专门成立莽山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宜章茶业协会,以引进大型茶叶龙头企业为着力点,带动本地产业发展。几年间,现代化红茶生产线、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莽山红茶产业示范园等陆续落成,吸引周边贫困户就近就业。

  扶贫产业需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遵循本地区既有的优势产业扶贫,培植产业才能够事半功倍。近些年来,各地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让贫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或者离乡不离土就能融入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国庆节期间,在新疆柯坪县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欢愉的空气中弥漫着馕饼的清香。寻味而去,便到了托玛艾日克村杏乡馕产业园。打馕师傅吾拉木江托着擀好的馕饼说:“以前在家里打馕,生意也不好,合作社建起来后,看到大伙在这里干得红红火火,我就立刻申请加入打馕合作社,现在我一个月能拿七八千元的工资呢。”

  在托玛艾日克村,不少村民家中都有馕坑。许多家庭靠打馕、卖馕为生,但规模小、销售不畅等因素一直制约着馕产业的发展。2018年,驻托玛艾日克村工作队走访时了解到,馕在当地的市场需求量大,像吾拉木江这样会打馕的师傅还有几十个,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便决定在村里建立打馕合作社,形成发展合力,培育打馕产业。

  想法是好的,但打馕师傅有自己的顾虑:进了合作社,收入会不会不如现在?驻村工作队联合村党支部多次耐心细致地作打馕师傅的思想工作,最后吾拉木江带着5名党员决定先试做1个月。

  2018年5月,柯坪县杏乡馕营养食品制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吾拉木江第一个月收入便比以前高出500多元。其他打馕师傅看到了效益,纷纷要求加入。

  为彻底将打馕产业“散兵游勇”的状态转化为规模化发展,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县委统战部等单位趁热打铁,为工作队筹集资金40余万元,购买11套专业打馕设备、扩建15个新馕坑,初步形成拥有19名打馕师傅和20余个馕坑的规模,打出的馕每天都被分布在县城的31个售馕点销售一空,2018年底,合作社打馕师傅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吾拉木江也被评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现在我的工资加上政府的补助,1个月有1万多块钱呢。这和以前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吾拉木江动情地说。

  事实说明,哪里产业发展得好,哪里脱贫的后劲就足。

完善产业链>>

持久致富动力足

  延伸扶贫产业链,是产业扶贫健康发展、稳定脱贫、持久致富的“法”。

  “我以前一个人打馕,卖多卖少没个准儿,自从来到合作社后,每天安心打馕就行,不用愁卖给谁,心里踏实。”近日,在杏乡馕营养食品制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加工车间,贫困户阿不都热合曼·也肖尔正在给柯坪馕装袋。

  为推动打馕产业稳定发展,2019年2月,托玛艾日克村村委会、杏乡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当地龙头企业——新疆艾力努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三方合资合作协议,企业、合作社、村集体按照55%、35%和10%的比例,以“龙头企业+合作社+村委会+贫困户”的模式,成立新疆艾力努尔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公司对合作社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并在和面、切面、称重、揉面、扎花、打(烤)制等工序进行专项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同时组织打馕师傅到乌鲁木齐馕产业园、库车大馕城学习,改进打馕工艺。从原料采买到生产加工,从成品包装到推广销售,再到人才培育,打馕产业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建起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乡亲们只管打馕,再也不用愁卖不出去了。

  2019年5月,柯坪县拿出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合作社新建1800平方米的馕饼标准化生产车间和一条标准化生产线,每天生产量达到8万个以上,每日可产生2万元以上利润,走出一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多地发挥组织优势,注重打造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扶贫车间等方式,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到手袋厂上班,既能照顾小孩,每月还能挣到2000元,家里的基本开销不用愁了。”近日,在宜章县岩泉镇华盛手袋厂工作的贫困户文小红说,能在扶贫车间就业,她非常知足。目前,这个厂吸纳30多人就业,可为贫困人口增加劳务收入,而类似的扶贫车间,宜章县还有很多。

  扶贫车间进村头,脱贫致富有盼头。近些年来,该县将扶贫车间作为就业扶贫的重点项目,鼓励、推动企业在有条件的村里设立扶贫车间,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发放订单、统一配送原料、统一回收产品,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目前,该县各类经营主体已与1.8万户贫困户建立稳定的联结,建成扶贫车间58个,安置就业4000余人。

  产业扶贫是个系统工程,急需的是在产业链上破题,尤其要解决生产环节之后的加工、销售等问题。

电商助力>>

产品搭上“数字快车”

  “村播带货,在最短的时间里让我们这些山货出山,走出宜章。”近日,宜章县赤石乡渔溪村党支部书记曾海团盘算着合作社的收入,感慨地说。

  受疫情影响,今年该村合作社收获的30余万斤荸荠滞销。宜章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接到赤石乡政府的紧急求助电话后,紧急组织力量,手提肩扛带上机器设备赶到渔溪村,架起设备现场开起了直播,为荸荠销售“摇旗呐喊”。通过微信朋友圈、短视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直播开始瞬间就圈粉无数,线上订单纷纷而来。

  今年以来,宜章县依托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构建农产品线上线下并驾齐驱、“进城”“下乡”双向流通的农村电商格局,有效促进农村电子商务与扶贫开发深度融合。同时,该县还举办了首期“村播带货”电子商务师技能培训班,加快本土电商人才培育,带动群众增收致富,131名培训学员涉及全县80个贫困村。今年上半年,该县农产品电商销售额高达1.1亿元。

  不仅为农民解忧,电子商务还帮助农产品跨越千山万水的阻隔,让农产品搭上“数字快车”,“好收成”变成“好收入”。

  位于澜沧江西岸,碧罗雪山脚下的兰坪县营盘镇凤塔村盛产红米,品质好,营养价值高,可地处偏远,卖不出好价钱。

  扶贫工作队长蔡彦鹏得知这一情况后,与村干部商量,建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通过以“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精准扶贫为抓手,打造电商平台销售凤塔农特产品,将村内红米统一包装销售,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一时间,“稻可道 非常稻”的凤塔红米入驻云南省邮政“优帮帮”平台、兰坪县电商平台,远销北京、上海、昆明、丽江等地。2019年全村红米销售量10吨,直接经济收益达14万元。凤塔村小组长和永红表示:“村里的红米有销路了,我准备将之前闲置的几亩地都重新种上红米,增加收入!”

  近些年来,多地积极构建“电商平台+贫困户+农特产品”扶贫平台,通过乡镇、贫困村电商扶贫驿站,对农产品进行资源整合,统一策划、设计、包装,让农产品直接从田园到餐桌,缩短流通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线下体验和线上热销紧密互动的火热场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柯坪,延伸产业链,打造柯坪馕品牌是合作社的当务之急。搭乘电子商务的快车,该县将农业全产业链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积极开拓阿里巴巴盒马超市平台、京东平台和杭州贝店平台等线上销售渠道。2019年9月,杭州贝贝集团旗下的社交电商平台贝店,为打馕合作社授牌,托玛艾日克村成为该平台“一县一品”馕文化电商示范村,并与新疆艾力努尔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馕产业园生产线建成投产后,打馕合作社的馕也将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市场。

  “我们今年计划再铺设一条生产线,预计可解决20个就业岗位,每月带动群众增收1500元以上。”托玛艾日克村第一书记李卫东对合作社的发展充满信心。

柯坪县托玛艾日克村驻村工作队员(左)正在为杏乡馕营养食品制造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播带货。

在兰坪县萱萱造林专业合作社,社员正在烘干间烘干玫瑰。

柯坪县杏乡馕营养食品制造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正在生产线上作业。

宜章县天塘镇和宜红茶基地中,农户正在采摘新茶。

百业兴 山乡美

  宜章县莽山瑶族乡西岭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李双全:

  我们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依托宜章莽山旅游景区,围绕游客需求,引导村民发展餐饮、民宿等服务产业和茶叶、苦笋等特色产业,很多贫困户由此脱贫,并走上了富裕之路,日子越过越红火。

  宜章县天塘镇竹梓塘村四组贫困户肖均信:

  2015年,我养蛇失败,亏了钱,本来就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2016年,驻村工作队找到我,帮助我通过小额信贷进行贷款,当天办理当天到位。这一年,我与本村肖问兵等5个贫困户抱团成立了竹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养殖猪、鹅,种植油茶、脐橙等。到今年,不仅实现了500万元左右的产值,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几十户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兰坪县通甸镇党委书记和义松:

  发展产业要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为目标,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的路子,建立健全“党建+”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发展合作社等方式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帮助贫困群众在本地务工、土地流转、资产收益中增加持续稳定收入。

  兰坪县石登乡来登村村民耗花生:

  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帮我们发展产业,家里种下4亩魔芋长势良好,2019年底卖了3万余元。如果雨水好,今年成活率能到80%,估计能卖六七万元。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柯坪县盖孜力克镇喀什艾日克村党支部书记 艾哈买提·努尔:

  家中有小菜园、门口有合作社,2019年以来,我们村有80%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合作社工资加自家菜园收入,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现在村干部的工作热情高了,村民的致富信心足了,我将继续带领大家一步一个脚印,让班子更强、村子更美、生活更甜。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6日 14:3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