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筱和 男,汉族,36岁,中共党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
我叫孙筱和,出生在新疆石河子,18岁到上海,进入与临港比邻的大学。2007年大学毕业后,我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来到上海最东南郊的乡镇——临港芦潮港镇工作。那时的芦潮港镇,只有两条不过百米的街区,“潮来一片汪洋、潮退一片芦苇荡”。我静下心、扎下根,办文、办会、办事,参与拆迁安置、信访矛盾化解等攻坚项目,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结对帮困、送教上门、爱心课堂等活动。在临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16年,我见证着“滩涂建城、平地兴城、产城融合”的奇迹,也见证了众多追梦人梦想成真。
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作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的一员,需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使命感、“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我和同事们一岗多责、夜以继日,承担了区域内信息化、科技创新、海洋经济、通信管理、军民融合、产业专项扶持等若干领域工作。通常我每天会接洽10批次左右来访人员,添加30至50个微信好友,其中有首次到临港咨询情况的企业,有希望深入了解新片区好政策的拟“落地”企业,有希望掌握新片区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经验做法的外省市来访人员,有碰到具体问题的企业和个人等,此外,还有来自各方面的会议通知、活动邀请等。
安静无扰的深夜,是拟写各种会议活动方案、计划、总结、报告、通知以及编撰各种政策制度的最佳时间。一年来,我牵头完成课题调研10个,撰写5年期专项规划4个,直接经办、核定的政府“红头发文”有52个,报上级领导的工作签报、项目方案等有100余个。面对海量的工作任务,我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一睁眼就想着怎样把大家期待解决的问题、期望推进的工作协调好、落实好。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接到组织要求后提前返岗,为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开展紧张的准备工作。随后一个月时间,我平均每天工作近16个小时,全面协助收集整理疫情信息,用最短时间多轮研讨、面向近千家企业征求意见,草拟形成了“临港新片区企业防疫和复工指南”,全面指导企业、员工防疫复工。紧接着,我用不到3天时间,和软件工程师们一起努力,开发完成企业线上复工系统,让临港企业“一次不跑”即可完成复工备案手续。随后,我下沉复工复产一线,开展一系列“无缝隙”的防疫及复工服务对接,如协助特斯拉公司完成600余名返沪员工的“一人一策”,协调帮助其上下游8家企业加快复工复产。了解到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后,我积极建言献策,设计帮扶政策,撰写完成相关实施细则、指南等,帮助快速高效兑现300余万资金,惠及辖区60多家小微企业。在和我一样的数百名公务人员、园区服务人员共同努力下,临港新片区做到了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手硬”,2月底率先实现亿元以上产值企业、规上企业复工率100%。
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带着这一使命,我一直在奔跑,勇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为临港新片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延伸阅读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