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江西婺源:“晒”出小康新生活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江西婺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乡野风光,让很多人流连忘返。然而,很长时间里,这里的村民守着美景过苦日子。婺源县篁岭村村民曹任来说,巨大的改变就发生在过去十来年间。“以前我们“晒秋”晒的是玉米啊、大豆啊,晒的都是过冬的粮食,没想到现在“晒秋”成了一道风景。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了,很幸福。”

  “晒秋”是篁岭的标志性景观。由于山村“地无三尺平”,以前在房前屋后“晒秋”是不得已的办法。这些年,随着生活越来越好,“晒秋”的景象早已不限在秋天,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得到。就像城里人在网上“晒”幸福,乡亲们“晒”的是这些年小康路上的喜人变化。

  篁岭位于婺源县东北部,是一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徽派古村。别看现在村里每天游客如织、产业兴旺,就在十来年前,山村交通不便,缺水少粮,这里的年轻人还都争着往外跑。

  曹加祥是篁岭村的“农民摄影师”,这些年,他用相机记录下村里的发展变迁。“像我们年轻人要想讨个媳妇,根本就很难,没有人愿意嫁进来到这上面来。”

  曹加祥说,篁岭的转型之路还得从2009年说起。那一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篁岭村“两委”干部走出去引项目。有旅游开发公司来考察后提出,利用篁岭古村深厚的文化和良好的生态,通过古村产权收购、村民搬迁安置、古建筑集中保护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不久,篁岭村启动整体搬迁工程。要搞旅游人人欢喜,但一听说要搬迁到山下,很多人都不愿意了。

  婺源县篁岭村村民曹任来说出了自己当初反对搬迁的原因:“不愿意搬,就是因为,我觉得搬了下山,从哪里去找吃饭的生计?”

  根据古村的现状和村民的意见,篁岭村所在的江湾镇党委政府,抽调20名镇、村干部,组成10个搬迁工作组,负责村民搬迁的协调工作。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篁岭村的党员干部带头搬迁到山下,篁岭村党支部书记曹石泉第一个站出来,签订了搬迁协议,腾出了自家位置比较好的老房子。

  就这样,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2010年底,古村最后一批68户村民全部完成搬迁。篁岭民俗文化村开发项目拉开帷幕,乡亲们自发加入进来,实施村落改造和古建筑迁建保护。不久,大家惊喜地发现,原本自家的破落老宅,已经摇身一变,成了集传统特色和现代配套于一体的“晒秋美宿”。

  2014年篁岭景区对外开放,顿时吸引了八方游客。村“两委”又积极组织村民回山上就业。300米的“天街”集市上,一批有手艺、有特长的村民被请回来展示“晒秋”、制作手工艺品。随着古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很多外出谋生的青壮年也回村创业。

  看到其他村民办起农家乐、民宿、手工作坊,生活越来越好,当初反对搬迁的曹任来,也逐渐放下心里的“包袱”。他把自家旧宅里空余的房子,租给景区办民宿,自己应聘到景区工作。近两年,他们家还在山下新村办起了农家乐,一到旅游旺季,顾客盈门,每年有3万多元收入。

  婺源县篁岭村村民曹任来笑着告诉记者:“原来我都不知道小康是什么样子,现在知道了,小康生活就是我家这样子。有车有房,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真的太幸福了。”

  2019年,篁岭村村民的旅游创业收入超过600万元,年人均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升到4万元。在景区周边经营农家乐的有200余户,户均年收入增加6万元。

  如今,村民曹加祥依然在用相机记录着篁岭的点滴变化。“晒秋”还在继续,但以前晒的是粮食,是生计,如今晒的是富足,是幸福。曹加祥的照片中,新时代的家乡,景色更加让人沉醉。

  2016年8月,篁岭村获评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几年来,以篁岭为代表,婺源县依托全域旅游规划,紧扣生态理念发展产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品”:冷水亭村的手工艺品加工和有机水稻,巡检司村的高端民宿,汪口村的非遗项目“婺源三雕”,晓起村的黄菊种植……一个个特色产业、生态产业的崛起,让乡亲们搭上了全面小康的发展“快车”。

  2020年底,婺源县2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1421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8578元提高到14304元。

  新时代,青山绿水的环绕下,一幅宜居、乐业的婺源版“富春山居图”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了解更多细节,请登录《共产党员》电视栏目网页点击收看。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5日 13:09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