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
《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首播
“当代读书人”撒贝宁
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对谈
带你穿越千年
去到《尚书》里的中国
《尚书》是什么书?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最早书名为《书》,上起尧、舜、禹传说时期,下讫秦穆公时代,是考察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它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
也因此成为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
尽管这是一部被形容为“佶屈聱牙”的作品,
但古今中外都无法忽视其珍贵的价值。
热衷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曾说:
“除非你读《尚书》,
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伏生(本名伏胜)何人?
生在周的末年,后因秦末楚汉战争,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伏生流离失所,
他的妻与子都为保护《尚书》牺牲了生命。
外出逃命时,伏生将《尚书》藏在家中墙壁。
二十多年后再回家园,不料书简多已朽毁。
回忆至此,
伏生自责不已,
伏案痛哭。
“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
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
后人评价: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
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伏生”,
华夏文明才能弦歌不辍。
《尚书·禹贡》中这样写道: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大禹历经磨难,平定洪水,
遍走华夏,初分九州。
大禹定九州
伏生数九州
几千年来
祖先一直在记录华夏儿女的历史
一部部典籍薪火相传
让精神的血脉绵延至今
如果《尚书》在岁月流转中失传
千年前华夏先民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
我们今天可能无从知晓
作为华夏儿女
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
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答案也许就在
这些世代相传的典籍里
让我们一起
打开典籍,对话先贤!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