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这段话是2019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习总书记说:“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出自《商君书》。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凡是要建立国家,制度问题是不能不明白的。

  “商君”,指的是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是先秦法家的代表性人物。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因为变法触犯了许多权贵的利益和特权,所以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遭到了公子虔等贵族诬害,最终被车裂而死。

  《商君书》现存26篇,其中两篇,即《刑约》《御盗》有目无文。《商君书》旧题“商君撰”,但书中所提及到的历史事件,最晚的是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此时商鞅已死近80年,故绝无可能出于商鞅之手。另据后人考证,像《错法》《徕民》等篇也非出自商鞅所撰。历代学者根据各篇涉及的人物、史实、制度以及文章整体的风格特色,一般认为《垦令》《境内》《立本》《战法》《兵守》等篇为商鞅所著,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出商鞅思想的原貌;其余各篇虽非商鞅亲著,但思想体系仍与商鞅保持一致。因此,将《商君书》定性为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较为合理的。

  具体到“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其出处是《商君书》的《一言》篇。其具体的上下文是:“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凡是建立国家,制度不能不清晰,政策法令不能不慎重,政务不可不谨慎,根本之业不能不集中。国家的制度合于时势,那么国家的风格就能改变,而民众就遵守服从制度;政策法度清明,那么官吏中就不会发生邪恶的事;国家的政务统一,那么民众就服从国家调用;国家所从事的根本之业专一,那么民众就会喜欢农业而愿意打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言》篇虽然列在《商君书》的第八篇,但它讨论的却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高屋建瓴,所以其实是整部《商君书》的核心。在文章中,作者开列了建立国家要搞定的几件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制度要合宜、法制要清明、政务要统一、根本之业要集中,整篇文章,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这几个点而展开的。而在这几件最重要的事情当中,制度的问题又被列在首位,可见《商君书》的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极度重视。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9日 08:21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