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话题时引用了这一名言。习总书记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自《庄子·齐物论》。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生于约公元前369年,卒于约公元前286年,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们一般将老子与庄子并称为“老庄”,将他们视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确实,庄子对老子的态度是拳拳服膺的,在自己的著述中,庄子也经常援引老子的话语,他的学说深受老子的影响是确定无疑的。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庄子在受到老子影响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很强的独立性,与老子的学说构成了明显的差异。而最核心的差异,就是老子学说的根本指归其实与法家、儒家、农家等大多数思想家是一样的,目的都是建立一套理想的政治,因此都属于伦理政治型哲学,但庄子的根本指归却是求得“逍遥”也就是心灵的绝对自由。正是这个根本的不同,造就了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其特殊的地位,以及他对后世审美文化的极大影响。

  庄子一生的思想学说主要收录在《庄子》一书中。我们现在看到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对于这三十三篇的真伪,大多数学者认为《内篇》七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为庄子的门人和后学所著。可以这样说:《庄子》是一部辑录了以庄子为中心的原创理论,又包括其门人、后学某些发展变化了的思想的庄子学派的文集。

  具体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则出自《内篇》中的《齐物论》。其相对完整的上下文是:“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出处和大意基本就是如此。这句话出自《齐物论》,当然是作为阐释其“齐物”思想而存在的。所谓“齐物”,大意是说万物在本原上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所以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作为《齐物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庄子说这句话的本意,就是通过讲万事万物的区别都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从而达到破除人们的执着与成见,从而让心灵达到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但它的意义,还远远超越了庄子所要表达的哲理意蕴本身。这就是其所蕴含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为今天的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考与借鉴,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

  用哲学泰斗、北大著名学者张商英的话说就是:“我以为中国人讲的‘万物一体’实即万物不同而一体相通。这个‘一体’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也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而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句话,就是相通)的网络之整体,它不是超时间的超验的静态的整体,而是在时间之内的、包括人生经验在内的不断流变的、动态的整体。”“‘万物一体’乃万物之根本,人生之根本。只要把“主体—客体”关系置于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万物一体”的指导之下,人就既能发挥自己的自由自主性,又能与人、与自然万物处于和谐、协调的所谓“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下。……‘万物一体’既是美,又是真,也是善:就一事物之真实面貌只有在‘万物一体’之中,在无穷的普遍联系之中才能认识到(知)而言,它是真;就当前在场的事物通过想象而显现出未出场的东西从而使人在未出场者与出场者相通的一体中玩味无穷(情)而言,它是美;就‘万物一体’使人有‘民胞物与’的同类感与责任感(意)而言,它是善。‘万物一体’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人能体悟到‘万物一体’,就能产生一种令人敬爱、仰慕的宏伟气魄和胸怀。”

  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科学的手段,需要合理的政策,也需要人文的理念。“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纯粹理性的数字和术语相比,这种充满人文气息、能够有效呼唤起人类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的理念,无疑更有助于人们主动而自觉地承担人类的义务,讲求生态伦理。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14:38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