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万物得其本者生(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2019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谈到应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时,引用了这一名言。习总书记说:“‘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谈丛》,意思是天下万物,能够保有它的根本就能存在;各种事情,能够掌握它的规律就能成功。

  刘向(前77年-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官至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他学问渊博,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撰成《别录》,为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是中国目录学的鼻祖。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衍行事,以类相从,撰成《洪范五行传》11篇,为中国最早的灾异史。文学上以辞赋和散文见长,《汉书·艺文志》载有其赋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叹》系拟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辞中寄托身世之感。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点校古籍的叙录,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其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又采集前代史料轶事,撰成《说苑》《新序》《列女传》,其中有一些很有意义和文学特点的故事,开魏晋小说之先声。明人集有《刘子政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说苑》,又名《新苑》,共《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等二十卷,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其思想以儒家观念为主。

  那么,刘向为什么要编《说苑》这部书呢?《汉书·楚元王传》说:“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明代张溥在《百三家集题辞》中认为,刘向是“鉴往古而著《新序》《说苑》,其书皆非无为而作也”。清代朱一新在《无邪堂答问》中说刘向作《新序》《说苑》,“冀以感悟时君,取足达意而止”。“言得失,陈法戒”“助观览,补遗阙”“非无为而作”“冀以感悟时君”等语,说明刘向编撰《说苑》旨在以古鉴今,是把它作为“谏书”来看待和使用的。

  应该指出,以著述当“谏书”的心态刘向早已有之,到编《说苑》时达到了极致。此种心态与刘向的政治理想及政治人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识之士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他们都追求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都代表着各自时代的“社会良心”,而这种“社会良心”所体现出的精神,正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实现这种理想,他们不惜舍弃自己的家,舍弃自己的亲人,甚至舍弃自己的生命,他们始终为自己的理想进行不懈的努力。

  在这个背景下,有学者指出,“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能够青史留名。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可以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具体到“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句话,则出自《说苑·谈丛》,其相对完整的语境是:“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屋漏者,民去之;水浅者,鱼逃之;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有礼者,民畏之;忠信者,士死之。衣虽弊,行必修;头虽乱,言必治。时在应之,为在因之。所伐而当,其福五之;所伐不当,其祸十之。”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万物能保持它的根本就能生存,各种事情能掌握它的规律就能成功。真理在什么地方,天下的人都归向它;道德在谁身上,天下的人都尊崇他;仁爱在谁那里,天下的人都爱戴他;正义在谁那里,天下的人都敬畏他。房屋破漏,人们就会离开;河水太浅,鱼儿就会逃走;树木高大,鸟儿就会栖息;品德宽厚的人,士人都奔向他;持守礼义的人,人们都敬畏他;忠诚守信的人,士人愿为他而死。衣服虽然破旧,行为一定要整饬;头绪虽乱,言论一定要有条理。要顺应时机,凭借它而行动。所进行的事功如果恰当,那福运就是事功的五倍;所进行的事功如果不适当,那祸害就是事功的十倍。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语境大致就是如此。从刘向的本意来看,他所强调的是对儒家之道的遵从,这从“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之后紧跟着的“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就可以看出。所以,刘向所说的“本”,就是儒家“以仁为本”;刘向所说的“道”,就是儒家的仁爱之道。在刘向看来,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遵循儒家的治理之道,增进自己的修养,站在道义的一方,心怀仁义,讲求礼法,这样就能得到天下的拥戴,这其实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无敌”。作为西汉后期的学者,刘向的主张是合乎主流、毫不奇怪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汉代的官方思想,经学就成为汉代一切学问中的显学,刘向作为汉室宗亲、著名的经学家,对于儒家之道,自然是拳拳心膺的。

  随着时代的演进,大汉王朝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儒家的独尊地位也已经风光不再。但是,这句话中所包括的那些超越具体语境、超越特定时代的智慧,却依然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启迪。具体来说,又有如下两点。

  一是强调统治者必须讲求仁爱、坚持以民为本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虽然出于产生在几千年前的儒家,但其中有很多符合人性的闪光点,直到今天也未曾熄灭,依然具有照耀人类文明的高度和意义。儒家为什么在数千年的时间里,能够一直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学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学说中一些根本性的规定比如对仁爱精神的强调,对道义原则的规定,不但是合乎当时的人心与人性,而且也是能够经得起千百年历史考验的。实际上,儒家学说的一些基本要义,正是对以周公为首的西周的开创者对于其成功政治实践的总结。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虽然是孔子,但其思想的来源,还是要追溯到西周的开创者,特别是周公的身上,孔子所心心念念的礼乐社会,正是以《周礼》为蓝图的。当年的西周,不过是一个地处西方的边陲小国,而殷商却是一个“何天之宠”“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的大邦。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看起来如此强盛的大邦,却被一个小邦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呢?周朝的开国者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皇矣上帝,求民之谟”:上天对一个王朝并无特别的钟爱,要想获得上天的钟爱,就要讲求自己的德行,而所谓有德,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善待百姓,得到百姓的拥戴。一个不讲民本、不讲德行、多行不义的王朝,很快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而被颠覆。在这个意义上,民意就是天意。这些想法,都保留在了周代的制度、文诰之中,并为孔子、孟子以及后世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和发挥。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依然没有失去其积极意义。

  二是其中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具体地说,就是对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认识。国家治理无疑是一个超复杂事件,涉及到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处于同一层面上。有些问题是主要的,是必须全力解决的;有些问题是次要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可以缓一缓的;有些问题是暂时性、伴生性的,是可以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而自动得到解决,因而也就没必要刻意去解决的。刘向所说的“屋漏者,民去之;水浅者,鱼逃之;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有礼者,民畏之;忠信者,士死之”。就是这个意思。屋子漏雨,人们就会离开,与其把精力花在阻止别人离开,不如把房顶修好,只要房顶修好了,下雨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人前来避雨;水浅了,鱼就会游走,这时与其把精力花在想方设法阻拦住外逃的鱼,不如把池塘挖深,池塘深了,蓄积的水多了,鱼自然就会游进你的水塘。国家的治理也是一样,在刘向看来,一个国家的根本问题就在于能不能推行仁义,只要能够推行仁义,就不愁得不到百姓的拥戴,而只要有百姓拥戴,其他的一切问题解决起来就都有了基础。这种遇到复杂问题先抓主要矛盾的思路,无疑是饱含智慧的真知灼见。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也是如此。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代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变了,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一定要随之而进行调整。实际上,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实践过程。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当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既不能过于理想化,也不能盲目自满、固步自封。只要我们紧紧抓住人民这个根本,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就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国生机勃勃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11:47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