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惟江上之清风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一名句。习总书记说:“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对组织和人民常怀感恩敬畏之心,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要知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通这个道理,就一定能够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清廉养浩然正气。”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段话,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前赤壁赋》。苏轼的情况,我们在此前已经有所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前赤壁赋》是一篇赋。赋这种文体,源于楚辞,但其特点随时代发展而又有所变化。汉代是铺陈文采的大赋,代表作家作品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到东汉变为抒情小赋,代表作家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到南北朝而变为骈体赋,代表作家作品是祢衡的《鹦鹉赋》、曹植的《洛神赋》等;到唐宋则变为文赋,而最杰出的代表就是苏东坡和他的前后两篇《赤壁赋》。实际上,这两篇《赤壁赋》也是苏轼毕生散文作品中的巅峰之作,论文采、论影响,苏文中都找不到可以与之一较高下的作品,而如果迫不得已在这两篇之中勉强做出取舍,则《前赤壁赋》又更胜一筹。

  《前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的七月。这段时间,是苏东坡生命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此前的苏轼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嘉佑元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进京赶考,父子三人的才名当即轰动京师,苏轼本人更是以榜眼及第。在欧阳修、梅尧臣等文坛大佬不遗余力的揄扬推介下,苏轼很快就成为当时文坛、政坛最耀眼的明星。他的文学才华和行政才干也证明了他配得上这些赞美。他先后在京师以及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官,所任之职、所到之处,无不恪尽职守、政绩斐然。

  苏轼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忧国忧民,又豁达乐观。之所以能如此,和他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出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密切的关联。学习苏轼的这种精神,接受以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功名利禄、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时能更好地把握自己,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通了这些道理,拥有了这种情怀,就一定能做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清廉养浩然正气”。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11:39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