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名言是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的。习总书记说:“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长篇抒情诗《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早年官至楚国三闾大夫,提倡“美政”,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流放至汉北、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屈原闻讯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有“中华诗祖”之称,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评价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由大雅歌唱进入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滥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诗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以兰、蕙、芳芷、芰荷等香草表达诗人高洁的人格追求,用诗人几番求索的美人象征明正贤德的君王。全诗想象瑰奇、文辞绚丽、结构宏伟,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被鲁迅称赞“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从汉代开始,《离骚》被尊称为《离骚经》,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被称为“骚体”。了解和读懂《离骚》是理解楚辞和屈原精神的一把钥匙。

  《离骚》一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写了其家世出身、政治抱负、被君王疏远的痛苦和困惑,以及坚持理想的执着精神。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为远行的契机,写诗人先后经历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作为人间的象征,勾勒出诗人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足迹,以及理想破灭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他问卜灵氛,求疑巫咸,并听从二者的建议,决定远行,但在远游之时,对故国的强烈眷恋又使他不忍离开,从而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这首诗的叙事并不复杂,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为后世所重。首先是一种震撼古今,让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动容、为之敬仰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与屈原的理想和抱负分不开的。无论处境如何,屈原思考的永远是国家的兴亡安危问题,“虽九死其犹未悔”。其次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他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意思是我宁可死,也不忍以中正之性,为淫邪之态。这种坚守信念、独立不迁的精神,为后人所赞叹。

  屈原在《离骚》中书写了诗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政治抱负和坎坷运途,同时构建了一个幻想世界,借此进一步抒发个人感遇。现实世界中,他渴望贤德的君主、开明的政治;幻想世界中,他向神巫灵氛问卜,追求神女。他在两个世界中遨游天地、上下求索,追求心之所向,却几番经历失败。他的高洁自守与理想追求被一次又一次吞没,他在混浊的世间陷入无物之阵,九转徘徊找不到光明的所在。他站在幽昧的世间,指着所有投机取巧的庸人、苟合谄媚的小人,面对一切的谣诼、世态的多艰,坚定地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诗人在诽谤放逐中的自守、理想破灭时的自持,其中包含着他对高洁美德的坚守和对祖国故土的眷念,更体现着诗人上下求索、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屈原用一首诗、一颗心肩负住了黑暗的闸门,在人世的空谷中长鸣着正义与理想的回音。

  回到诗歌语境中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kua1)以鞿(ji1)羁兮,謇朝谇(sui4)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rang3)兮,又申之以揽茝(chai3)”之后的明志之言。屈原以“美政”为理想,对君王怀有着极大的期望,希望君王能像唐尧虞舜一般选贤举能、修明法度,他劝谏君主却遭受贬黜;他佩戴蕙草、采撷兰芷,以此高洁自守,然而这却成为了他被弹劾的罪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他为君为国殚精竭虑,他一心渴望发挥自己的“内美”与“修能”,将个人的才能用以辅佐君王、振兴楚国,但却受奸人谗言之害,远黜沅湘。忠心事君却遭怀疑,丹心报国却遭黜落,这令他如何不“怨”?但他却“怨而不怒”,虽遭流放,却始终不改初心,眷顾楚国,心系君主。他列举“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的例子,表达对阿谀奉上的小人的不屑和对自我志向的矢志不渝。他不惮于贬黜和谗言,宁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只坚定其“心之所善”。他高声赞美“清白死直”的勇士:为理想和节操献身,这是多少先贤圣人所称颂赞美的行为!他在先人的墓碑前洒下热泪,坚定地重述着九死不悔的誓言。

  “理想”与“追求”是屈原为后世奏响的强音。屈原用诗和行动向世人解答了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追求理想的千古之问,他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他的理想来源于他对民生多艰之哀,对君王失政之伤,对国家没落之悲,对人民自甘隐匿于混浊之世、丧失高洁品格之痛。他的“余心之所善”是为君王求贤德,为国家求美政,为百姓求福祉的远大理想。中华民族是重视理想的民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将“大我”之志融寄于“小我”之思,将国家与天下包揽进宽阔的胸怀,将个体的力量贡献给家国的建设。

  “路曼曼其修远兮”,追求理想的道路永远不是平坦顺遂的。屈原在追求光明理想的道路上,经受着“哀众芳之芜秽”的挫折,“羌中道而改路”的失落,忍受着一众“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驰骛以追逐”者的诋毁与诽谤,他在苦难的包围中坚守着理想的初心,振臂呼喊着九死不悔的誓言。如果说“上下而求索”是追求理想的方法,那么“虽九死其犹未悔”则是追求理想需秉持的信念。韩愈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有句“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即颇有“九死不悔”的态度。《论语·子罕》中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定理想是追求理想道路上的第一步,攻坚克难是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必经路。“九死不悔”是屈原面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誓言,同时也表达着他勇于拼搏、敢于牺牲的精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的明志之言,他是时代的勇士,更是后世有志者的先驱,他站在历史的上游向后辈高呼着坚定理想、勇敢追求的口号,成为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品格行为楷模,给予世人以力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为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无数科技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将强国兴邦作为“心之所善”,将国家的发展与安危置于个人与家庭之上,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的条件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凭借一腔报国强国的热血理想、九死不悔的坚定志向,克服重重难关,用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的突破,造就了新中国军事、科技方面的一大奇迹,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名言,表达中国坚持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的信念。时至今日,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之源,科技制高点成为各国的必争之地。建设科技大国、科技强国,推动中国发展与建设,成为当下的一大重要命题。在科技与创新成为世界关注点的大背景下,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中国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重点,是全体中华儿女“心之所善”。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困难与阻碍,面对创新过程中的跌宕与艰险,唯有坚定“九死其犹未悔”之心,上下求索,方能乘科技之骐骥,驷创新之玉虬,推动新时代的中国日新月异,取得“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的飞跃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11:28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