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治国犹如栽树(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2018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一名言。习总书记说:“‘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点上,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句话的出处,是唐代的著名历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好比栽树,根本不摇动,就能够枝繁叶茂。

  《贞观政要》一书,向来被成为“中国古代治国宝典”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吴兢编写《贞观政要》,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深沉的著述思想的。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少有的一代明君,正是他的夙兴夜寐、励精图治,才奠定了大唐强盛的格局,他与治下的一些名臣如魏徵等人就治国方略方面的实践和相关讨论,也为后世留下了足资借鉴的典范与经验。这些东西,是作为史学家的吴兢所熟悉和看重的。但是,当吴兢的目光从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回到他所生活的现实之中时,就发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开元、天宝之时,虽然号称盛世,但一些比较严重的社会危机已经开始显现。“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以南,征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盗。”作为对历史有着深刻洞察的历史学者,吴兢已经在细微之处敏锐地感受到了危机的存在。为了让唐朝的君臣有所警醒,兴利除弊,长久地保有国家的强盛,吴兢便将久已“成诵在心”的贞观时期“用贤纳谏之美,垂代立教之规”加以总结和选编,从而完成了《贞观政要》一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是唐太宗君臣探寻致治之道的重要言论汇编,对于研究唐初的政治、经济,乃至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具体到“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句话,则出自于《贞观政要》的第一卷《论政体》。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两点:一是《论政体》在《贞观政要》一书中的特殊地位。《贞观政要》共十卷,第一卷是全书的总纲,而该卷总共就《论君道》《论政体》两篇文章,由此不难看出《论政体》在全书中的地位;二是这句话虽然出自吴兢的《贞观政要》,但吴兢只是记录者,这句话的原创者,其实是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

  做完特别说明,回到这句话本身。这句话的具体上下文语境是这样的:“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当年隋朝刚刚平定京师,皇宫中每个院子都充满了美女珍宝,可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整日横征暴敛。他还好大喜功,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实在无法忍受,这才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这些都是我曾经亲眼见到的。所以我做皇帝以来,夙兴夜寐、勤于政事,想方设法不骚扰百姓,不增加他们的负担,让他们能过上太平清净、丰衣足食的安乐日子。治理国家和栽树的道理是一样的,不动摇根本,就能枝繁叶茂。做君主的不瞎折腾,百姓怎么能不安居乐业呢?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确实是一代明主的真知灼见。正像上下文语境所显示的那样,这个真知灼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隋朝灭亡教训的汲取。隋炀帝从隋文帝手中接手国家的时候,隋朝是很富足的。隋炀帝刚即位的时候,也还比较注意休养生息,减轻农民的负担。这样的结果,就是隋炀帝登基几年之后,国家财富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以粮食而论,隋朝修了很多著名的大粮仓,比如西京太仓、东都含嘉仓、洛口仓等。隋朝当时的执政大臣曾做过统计,说靠着各地这些装得满满当当的粮仓,全国人口就能吃五六十年。执政大臣的这些话绝非虚言。1969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含嘉仓遗址就发现了一座粮仓,里面装满了已经碳化的粮食,根据估算,这一仓的粮食足足有25万公斤。至于说各种奇珍异宝,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唐太宗说隋炀帝时的宫廷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也绝不是一句空话。根据唐代牛肃的《纪闻》一书记载,隋炀帝的除夕之夜,会在宫中架设几十座“火山”,架设火山的材料都是沉香,如果觉得光线暗,还会用一种叫“甲煎”的名贵香料和水助燃,沉香和甲煎燃烧发出的香气,十里之外都能闻到,一个除夕晚会,就要耗费十几车沉香,数百斤甲煎。宫中照明不用灯火,而是悬挂一百二十枚硕大的夜明珠,夜明珠大的直径六七寸,小的也有三寸左右。

  拥有如此惊人的财富,隋朝又怎么会在很短的时间就被历史终结了呢?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不少野史小说,都在讲隋炀帝如何荒淫暴虐,将隋朝的二世而亡归结为隋炀帝私德的败坏。这些很多都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就真实的历史而言,隋炀帝其实也算是一位大有为之君,他统一南方,开凿大运河,这些都是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其文韬武略放到历史上来看也还是有过人之处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的身死国灭呢?在这个问题上,同为君王的唐太宗看得还是比较准的。唐太宗的话,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将隋炀帝与自己如何治国理政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这个对比非常明显,隋炀帝是“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而自己则是“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这是表层的现象;第二个部分则由表层的对比涉及到理念层面,那就是“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也就是说,隋炀帝之所以灭亡,从表面上来看,当然是他征敛无度、穷兵黩武,但究其根本,还在于他不懂得治国和栽树的道理是一样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根固本,假如根本动摇了,国家就没有不灭亡的道理。

  唐太宗说的“本根”,在中国传统的语境中,指的就是百姓,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对隋炀帝治国症结的分析是准确的。隋炀帝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没有弄明白儒家反复说的“民本”,也就是“民为邦本”的真正含义。世界上的生产分为两种,一种是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则是人自身的生产,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人自身生产的重要性还要超过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性,因为人不仅是一切财富的来源,更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唯一载体。离开人口,国家在哪里?谁给国家交税?谁拥戴你做君主?既然百姓是如此重要,那么在对待民力上,就必须做合理使用。但隋炀帝对这些显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做的一些事情,比如开凿运河、征辽东,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隋炀帝本身的立场来看,确实也有其合理性的因素,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过度压榨百姓,使百姓承担了根本无力承担的负担,这就是舍本逐末。国家好比一棵大树,百姓就好比树干和树根,合理使用民力,就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但如果过度使用民力,就戕害了根本,那就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开运河、征辽东这样的事情尚且如此,像牛肃在《纪闻》中讲的以沉香木、甲煎水为原料制作篝火,如此穷奢极欲、浪费无度,就无怪乎隋朝会在很短的时间就宣告灭亡了。

  站在今天的角度,“治国如种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句话仍未过时,而是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的启示意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层意义是站在传统儒家的民本主义语境下讲的,也就是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根本是百姓,这一点是动摇不得的;另一层含义则是引申意义上的,就是把治理国家比作栽树,一些涉及到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比如爱惜民力、不穷兵黩武等是不能动摇的。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强调正确理解和把握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时引用这一经典话语的。这一使用,既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其中所蕴含的超越具体语境的智慧的汲取。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追求老百姓的幸福”,“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执政党最深厚的根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是因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在几十年里取得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两个世所瞩目的成绩,人民群众也在这两个成绩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传统的“民为邦本”的宝贵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是传统政治智慧在新时代的体现。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09:52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