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在侨乡,习近平为何走进这个收藏着12万家书的地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在中国的侨乡,“家书”有一个特殊的名字——“侨批”。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20年10月13日在著名侨乡——广东汕头考察时,就走进了一座珍藏着12万封这种特殊“家书”的文物馆。

  潮汕话以“批”称“信”,近代潮汕籍侨胞打拼异乡,家书和汇款凭证“银信合封”的形式即为“侨批”。

  为留存这些珍贵的书信,全国第一家侨批文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于2004年开馆。“侨批档案”此后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约12万封馆藏的侨批,定格老一辈海外侨胞的移民史、创业史,寄托着他们的家国情思,亦是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真实写照。

  “华侨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在侨批文物馆,习近平高度肯定华侨的贡献:“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桑梓情深,岂能相忘。回望走过的岁月,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都有海外侨胞的参与。

  为中国革命出钱出力、毁家纾难,“华侨”曾被孙中山誉为“革命之母”。抗战时期,海外侨胞或捐资输财,或回国投效,“亡国之危机一时未除,救国之运动一日不止”。

  “我当时是信服科学的社会主义的……觉得要中国能得救,要世界能够大同,只有靠共产党。”钱学森在其自传里追忆他归国选择信仰的历程。新中国蹒跚学步,百废待兴。一如钱学森,王淦昌、钱三强、华罗庚等侨居国外的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成为新中国重要科学领域的开拓者和研究工作的组织者。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西方资本还在观望的时候,又是华侨华人帮助中国打开、扩大了和世界的联系,第一家合资企业、第一条合资高速公路、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第一家五星级合资饭店……侨资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邓小平曾说,海外几千万爱国侨胞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中国改革开放,海外华侨功不可没”。

  涅槃重生的北川中学、“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的“水立方”、开辟国际通道驰援武汉的口罩……点点滴滴凝结了海外侨胞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

  百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与海外侨胞结下绵长情义,更留下无数佳话。

  在延安看到“中国的希望”后,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坚定地走上与共产党合作的道路,被毛泽东称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耄耋之年的司徒美堂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是坐着周恩来特意安排的“轿子”登上天安门城楼的……

  “我到福建16年,工作中都有一个‘侨’字,也可以说从事了侨务工作16年。”与“侨”有不解之缘的习近平,和侨界感情至深。从公开演讲、署名文章到谈话会见,习近平常常讲起华侨华人的感人故事。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访适逢中秋,习近平还特意为当地侨胞带去家乡的月饼。

  身居异乡的海外侨界,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穿越百年历史,“民族复兴”一直是最能打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那句话。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

  习近平“根”“魂”“梦”的重要论述,构成了新时代中共开展侨务工作的主线,他强调依法保护华商投资兴业权益,叮嘱侨联组织要“广泛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希望海外侨胞当好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与使者,积极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纸侨批,承载着先辈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共同的“根”“魂”“梦”,更是联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纽带、追逐民族复兴梦想的动力源泉。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0日 14: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