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大山沟里牵起的“致富线”——陕西安康以“三联”机制助推乡村振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阳春三月哟,上呀上茶山,采满了小茶篮,采出个幸福年……”春雨初歇,安康市蒋家坪村茶山上,满目葱郁,歌声回荡山峦。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蒋家坪村茶山,考察了当地“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并寄予“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乐业才能安居”的殷殷嘱托。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去年以来,安康市聚焦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全面推行“三联”工作机制,以支部联建为核心、以产业联盟为路径、以资源联享为目的,以党建合力凝聚发展动力,带来了“1+1>2”的叠加效应。

“优等生”带着“脱贫村”同行

  “茫茫大山是难以走出的贫穷。”安康地处秦岭和巴山腹地,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摆脱贫困需要更大的决心、汇聚更大的力量。

  近年来,安康市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实施“支部+X+贫困户”模式,以村(社区)党支部为核心,把能人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不同业态的市场主体“X”集聚在党旗下,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中,探索党建引领贫困户抱团发展的路子。

  “党支部是政治组织,市场主体是经济组织。确保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党支部的组织优势跟市场主体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陈文斌介绍。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链跨村发展、易地搬迁群众跨村居住、资源要素跨村流动等现象的出现,单个党支部已不能有效覆盖农业产业和集体经济的连片发展。”安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珣表示,“需要通过支部联建,把党的力量挺在乡村振兴最前沿。”

  汉滨区县河镇财梁社区,曾是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区“两委”班子发展意识不强、带富能力不强、工作作风不硬等问题突出,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低,群众意见大,村民有事找镇上、干部说话没人听,闹出了不少矛盾纠纷。

  去年5月开始,忠诚村对口联建财梁社区。“村民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病根是穷,问题在支部。”几个回合下来,忠诚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红很快帮财梁社区找到了原因:支部缺乏凝聚力,脱贫致富无思路,群众自然不信任。

  两村(社区)联建党支部成立后,健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管理、运行保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工作思路,共抓支部建设,相互带动,取长补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刘瑞红几次三番跑到财梁社区,从“带着看”到“教着干”,再到“领着办”,帮助社区厘清发展思路、做通群众工作,“看到忠诚的老百姓挣着钱了,日子红火了,财梁的干部群众自然信心倍增了。”

  “独行快,众行远。在‘三联’工作中,各个村不仅要自身发展好,同时也要带动联建对象发展好,将联建任务完成好,真正做到先进带后进、齐步向前进。”汉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向诗兵说。

  集镇社区位于汉阴县涧池镇政府驻地,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状况好;东风村曾是全县2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步伐缓慢、各项工作成效相对较差。涧池镇将“优等生”与“脱贫村”结对联建,期望以集镇社区的发展优势,带动东风村的工作进步。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涧池镇实行“三联”工作“捆绑考核”,集镇社区需与东风村的考核分数相加取平均数,并将平均得分与其它分数相加,才能得出最终考核得分,倒逼联建支部发挥作用。集镇社区加强帮带指导,东风村也变压力为动力,不待扬鞭自奋蹄,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积累,党组织建设、新民风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等工作也齐头并进。短短一年时间,去年底综合目标考核从第九名一举跃升至第三名。

产业链上结亲发展

  “过去你搞你的,我搞我的,结果是好的好、差的差,最终好的做不大没后劲,差的追不上没干劲。”汉阴县兴隆佳苑社区党支部书记欧波说。

  作为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兴隆佳苑社区共安置443户1749人,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何让村民稳步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是欧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社区群众大多有养蚕的传统,也有一笔产业发展奖补资金,但苦于没有土地,制约着产业发展。“三联”让欧波眼前一亮。兴隆佳苑社区有钱、有技术、没土地,毗邻的兴隆、西岭两村土地资源丰富,但缺乏大户带动、缺少资金支持。抱团发展、优势互补,实现“三赢”,这样的大好事谁愿意错过?欧波登门征求意见,基本上没费多少口舌,三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一拍即合。

  一指用力,不如十指成拳。“通过联建,产业规模扩大,项目也好申报了。多少年不敢想的事,现在干成了!”站在满眼翠绿、一望无际的桑园里,欧波豪情满怀,这片桑园共流转3个村土地1500亩,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力度,把规模扩大到3000亩,同时开发旅游资源,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带动更多群众得到实惠。

  产业联盟是目的,也是关键。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联建特色产业项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各取所需、抱团取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陕西省石泉县中坝村,地处后柳水乡和中坝大峡谷两大景区之间,区位条件优越。但这里的村民世代以种养殖业为主,因缺乏致富门路,一度在贫困线上挣扎。

  为了改变贫穷面貌,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通过后柳镇的“牵线搭桥”,中坝村与陕西六台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结对联盟,用村里72家闲置铺面,规划打造了中坝作坊小镇,把安置小区的一楼闲置房改造成作坊,充分展现陕南农耕文化,让沉睡的资源火起来。2018年以来,辐射带动中坝、柏桥、磨石等8个村600余户群众发展订单农业,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600余人依托中坝作坊小镇3A级旅游景区实现就业创业,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产业联盟不是村与村的专利,在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可以建立联盟关系。白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徐保寿说,“要想实现合作共赢、利益共享,联建形式必须不拘一格。”

  像往常一样,白河县茅坪镇田湾村村民周世清带着干竹笋来到茅坪镇远教扶贫电商服务中心。“我晒的竹笋不用拿到县里卖,在这里就能卖出好价钱。”当天,周世清通过电商平台卖了2公斤多的干竹笋,进账200余元。

  近两年,茅坪镇试点推行“三联”工作机制,把党组织建在电商产业链上,以全镇16个远教站点为基础,组建成立了茅坪镇远教扶贫电商服务中心,以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

  通过加强与周边加工车间的产业联建,加深与知名电商平台的强链互补,截至2020年底,远教扶贫电商服务中心共销售香菇、魔芋、木瓜等农特产品5000多万元,孵化电商人才20余人,直接带动20余人就近就业,间接带动800余人稳定就业。

棍子、大树与绳子

  汉阴县西坝村地处涧池集镇,大部分村民都在集镇上做着小买卖,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但土地资源匮乏也给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烦恼。与西坝村恰恰相反,马鞍桥村在外务工人员较多,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村里土地撂荒严重。

  “两个村都在为土地烦恼,如果结成对子,取长补短,可能会走出发展困境。”“三联”工作机制的试行,为西坝村和马鞍桥村打开了联建大门,也解决了困扰涧池镇党委书记刘勇多年的难题。

  2019年5月,两个村在马鞍桥村移民安置点共同投资建立了硒地酿造公司。酿造厂建成后,马鞍桥村撂荒土地被村民变废为宝,成了原料供应基地。酿造厂与农户签订协议,种植甜秆350亩。甜秆成熟时,酿造公司到田间地头进行收购,农户当天就能见到回头钱。

  随着“三联”机制不断铺开,老百姓开始尝到甜头。当地群众形象地说:贫困户如同一根棍子,单靠自己立不起来;“X”代表能人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像一棵大树;支部作用就是把绳子捆绑在树上,让贫困户与能人大户一起生长,现在更是把所有农户都绑到村集体这棵大树上,一同致富。

  西坝村与马鞍桥村的成功联姻,也让陈文斌的思考不断深入:“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资源联享方式,在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的同时,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益,让更多群众平等享受资源收益。”

  “三联”出成效,人才作支撑。“三联”工作机制实施以来,安康市注重用好用活“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大户”等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石泉县池河镇是桑蚕养殖大镇,也是国家一级文物西汉“鎏金铜蚕”的出土地。古老的蚕桑产业在这里被勤劳的人民传承下来,变成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法宝。

  “实行‘三联’工作机制前,我们两个村虽然挨着,但都是各干各的。”池河镇新兴村村民刘小兰说,“由于缺少能人大户带动,我们技术不成熟,养蚕的收益不明显,大伙儿积极性并不高。”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体系,激发村民致富的内生动力,新兴村决定寻求外援,瞄上了常来常往的“邻居”明星村,利用支部联建契机,向明星村取经寻获资源,在支部联建的基础上,采用产业大户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壮大本村蚕桑产业,实现资源联享。

  “三联”工作机制是一项系统的改革集成。实施以来,安康已有285个联村帮扶党组织与村(社区)党支部结对联建,104个联建主体与联建对象合建217个原料基地、92个加工车间,667个联建村党组织均建立了股份化、协作化、多元化利益共享模式,推动村级组织由“弱”到“强”、产业发展由“分”到“合”、资源配置由“散”到“聚”,持续释放改革发展红利。

  “联,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力量聚合;不是简单帮带,而是相互受益;不是简单相融,而是彼此共进。”安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戈深有感触,“通过支部之间的同频共振,促进优势资源效益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真正做到以组织振兴推动产业兴旺、实现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4日 18:1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杨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