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余年前,陶渊明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勾勒出人人向往的“桃花源”,而今,在诗人的故土,一幅老有所养的现实版“桃源”图景正铺呈开来——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探索,12188个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在江西全省陆续建成,72%的行政村有效覆盖,全省14.4万余名农村党员干部就近就便送去贴心服务,160多万名老人在家门口找到了怡然自乐的温馨家园。
美好图景的背后往往是山重水复。面对外出务工人口众多、农村空巢化严重、“未富先老”等一系列地区性突出难题,江西以党建赋能农村养老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打造出集约化、可复制的“农村养老样板”。
组织牵头——
稳稳搭起幸福家园
初夏的午后,记者走进樟树市张家山街道徐家堎村乐龄中心,整洁的餐桌椅、飘着饭菜余香的厨房、配置齐全的阅览室、休息室、卫生室一一映入眼帘。活动室里,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正在播出,20余名老人倚着沙发木椅,看得津津有味。
看着眼前的场景,张家山街道党委书记甘振华有些感慨。从煮一餐吃三天、无人陪伴照料、精神生活匮乏,到顿顿都有新鲜菜、党员贴心服务、助医助娱一体化,村里老人生活的转变,可谓天翻地覆。
一个村落的巨变,背靠的是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全面铺开、全方位保障。2019年以来,江西把“党建+农村养老服务”作为党建融入中心、服务民生的重要内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十条措施”等顶层设计应时推出,10余个配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村党组织牵头建立并督促落实党员干部定期巡访、日常探视、结对帮扶“三项制度”;“养老服务做得好不好”纳入了市县乡三级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和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内容……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考核体系等日益完善。
制度、政策的落地往往要沾些泥土气。村“两委”牵头制定章程、利用闲置房屋打造活动阵地,挑选责任心强的“五老”成员组成理事会进行日常管理,发动党员志愿者提供日常贴心服务……一个个以村党组织为“檐”,互助管理理事会为“柱”,党员志愿服务为“瓦”的“乐龄中心”“颐养之家”搭建起来。
“‘党建+农村养老服务’,找到了党员干部‘干点’和群众‘盼点’的结合点,使老人舒心、子女安心、党得民心。”江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周训国说。
一个养老服务中心,就是一个党组织与群众密切联系的精神驿站。每月,甘振华要定期来徐家堎村乐龄中心两次,查看运营情况、询问老人健康,“甘书记,我们吃得好,身体好,感谢党和政府!”老人们常说的话,总让甘振华心头一暖。每天,新余市高新区桐林村村委委员胡克军要去村里的“颐养之家”三次,协助日常管理,谁家的阿公阿婆闹了矛盾、哪位老人需要送餐、哪位老人突发疾病,他比子女们都清楚。
党群议事会搬进了活动室,党日活动开展到老人身边,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送到家门口……有事随时议、有难随时解、有忙及时帮,随着“党建+农村养老服务”的深入推进,党组织越来越成为老人们的主心骨。老年群众感念党恩,自发贴出对联:“儿亲女亲共产党最亲,山长水长好日子更长”。
党员带动——
用真情换真心
在江西各地的养老服务中心,一些现象引人注目:曾经抗拒住进养老院的老人,如今自愿结伴走进“乐龄中心”;曾经翘首期盼儿女放假回家的老人,现在最留恋的是“颐养之家”的温暖港湾;曾经一言不合“牛脾气”就爆发的老人,舒展了皱纹,变得温和爱笑……是什么样的魔力,促成了这样的改变?
幸福总与真情相伴。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江西数以万计的党员始终如一的倾情奉献中。
正值母亲节,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花田村颐养之家里,村里的党员志愿者张罗着包饺子,一个身影穿梭其间,忙不迭地递送食材。75岁的胡美珍,是花田村巾帼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也是颐养之家的“入家老人”,同时也是一名有着57年党龄的老党员。2017年,村里的颐养之家刚刚起步,她自愿报名,料理起7名老人的饮食起居,如今,已经成为40多名老人最亲的家人。
刚开始,“入家”的老人因年龄和生活习惯差异,总会发生点小摩擦,胡美珍耐心记录每个人的生活需求,引导他们“吃饭以年长为先,有事先找美珍”。去年年底,菜价肉价上涨,她带着颐养之家里的3名党员先试先种,在屋后开辟出一块菜地,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场“只要干得动就积极参与”的种菜行动开展起来。她是调解员、管理员,更是老人最信任的“贴心人”。“有她在,我的心总是放在肚子里的。”87岁老人胡开英的评价,道出许多老人的心声。
胡美珍的故事,仅是零光片羽。抬眼望去,这片“红土地”上,时刻都在上演着“不求回报的默默付出”。婺源县许村78岁老党员程根芽将自家住宅无偿捐出。她常说,让出“小家”,幸福“大家”,这是一名老党员应该做的!樟树市中山流动党支部书记黄俊,不仅每年捐款捐物,还带领支部21名党员当上了“乐龄中心”的义工。江西同昇美劳务有限公司16名党员、群众志愿者,一年多来,利用每个双休日跑遍了樟树各个乡镇,把党的政策、急救知识等送到老人身边……从本地农村党员,到漂泊在外的流动党员,再到两新组织党员,不同的是地点和行业,相同的是炽热的初心。
一名党员就是一汪清泉,汩汩汇聚起润泽乡土、萌发幸福的强大合力。群众的滴滴感动、点点信任,也正是在“难事烦事党员先上”“腿脚不便送餐上门”“笑迎琐碎矛盾”的用情用力中,逐渐积累起来。
群众参与——
党心写入民心
一棵参天大树的屹立,总是需要坚强的主干、遒劲的枝干和繁茂的枝叶。在江西,党委领导、部门协作、村“两委”主抓、社会广泛参与的“党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大树根深叶茂,以各级党组织为主干、党员志愿服务为枝干,片片新叶正从群众间萌发舒展,汲取着充足的养分,蓬勃生长。
跟随子女在深圳居住20余年的熊林平,终于在家乡找到了久违的快乐。她热爱舞蹈,会吹葫芦丝、拉二胡、弹琴,2019年,在村主任卢志强的积极发动下,她返乡加入樟树市洋湖乡古亭村乐龄中心,带动几十名老人成立舞蹈队,定期在村里表演。有声有色的活动为村里的老人注入了精神活力,也让熊林平“摆脱了孤独、有了精神寄托”。
“党和政府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也应该做点贡献。”桐林村78岁的姚九莲,有着一颗热情奉献的心。两年前,她主动与村里88岁行动不便的老人陶英结对,每天来回两公里、风雨无阻送餐上门,帮助照料日常生活。面对老人“阴晴不定”的脾气,姚九莲总是不急不恼,轻声安抚。她常说:“对老人多笑笑,才能让她多感受温暖。”
在各级党组织的带动下,许许多多如熊林平、姚九莲一样的热心群众加入进来,不断壮大着农村养老志愿服务队伍。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江西“红土地”上,尊老爱老蔚然成风。
一些变化悄然发生:随着孤独坚冰的融化,干群的距离逐渐拉近,党组织的威信不断树立,农村社会治理中的许多矛盾也迎刃而解。
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磊还记得,2018年,新余市以“拆三房、建三园”活动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村里的党员带头拆除自家“三房”,颐养之家的老人自愿当起“政策宣传员”,给子女打电话帮助劝导;2019年,花田村殡葬改革深入推进,村“两委”干部到颐养之家征求意见,在党员志愿者的耐心劝导下,许多老人不仅跨出了“心里的那一步”,还化身“调解员”,帮助村干部做工作。
“每个老人背后,都有几个家庭,做好‘党建+农村养老服务’,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新余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赖国根说。据了解,《江西省养老服务条例》立法进程正在加快推进中,兜底性、普惠性的养老服务制度,多层次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将更有力地推动这项民心工程持续发展。
社会化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不断引入,智慧党建系统逐步完善、送入万家,现在,江西越来越多的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便捷、专业、贴心的呵护。
最近,江西乐晚晴养老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惠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该公司是新余市渝水区引入的养老服务企业,参与物业改建和运营管理,实现管理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为全区农村特困失能老人提供了专业照护。“看着老人们幸福的笑容,总想为他们再多做一些事。”罗惠建感慨道。在花田村颐养之家,餐厅里的摄像头正记录着母亲节水饺的蒸腾出锅,传递到千里之外儿女的手机屏幕上,抚慰着一颗颗挂念父母的心。
临别,徐家堎村乐龄中心84岁的老人黄银忠,精神矍铄,蘸墨写下“办实事、开新局”几个苍劲的大字。一个与稻田相伴一生的老人,不假思索的落笔,让人动容。原来党心写入民心,从来都是润物无声,又充满力量。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