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实事办进心坎里 党心民心零距离——湖北襄阳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掠影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专题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专题

  园区里,机器欢鸣、轮盘飞转,开足马力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城市中,“红色驿站”随处可见,便民服务触手可及;在农村,座座村庄竞相争富比美,党员群众个个干劲十足。湖北襄阳,汉江流域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正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如果企业、群众的期盼是“需求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就是为群众办实事的“供给侧”。近年来,襄阳紧扣这两端发力,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拉近党心与民心的距离,凝聚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要遵循党建工作规律,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以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作为衡量初心、使命的一把尺子,引导各级党组织用真心、使实劲,抓党建、促发展。”襄阳市委书记马旭明反复强调。

干部进企解难题

  走进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襄阳工厂车间,只见一件件产品正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组装、拼接、成型,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生产设备,铆足干劲忙活着。

  “今年,仅变速箱出口订单就已经排到了7月份,远超去年全年的订单总量。”看着眼前一派火热的生产现场,神龙汽车襄阳工厂经理刘辉百感交集。一年前,工厂遭遇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国际国内订单锐减,企业生存举步维艰。

  危机之时,高新开发区东风街道驻企工作专班及时上门,给企业送来了“雪中炭”。专班干部一边梳理落实惠企政策,为企业减少电费105万元、房产税300万元,一边帮助企业开拓本地汽车市场,联系襄阳市公交公司一次性采购出租车430台,让企业逐步站稳脚跟,渐渐走出疫情阴霾。“真切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感觉到我们有了依靠,今后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刘辉激动地说。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应对生死攸关的危机,组织力量是定海神针。从去年3月开始,襄阳市结合作风建设攻坚年,启动“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中心城区的重点骨干企业,由市领导领衔,市直机关派出党员干部组成工作专班,其他企业由县(市、区)、开发区组建专班进行帮扶。

  市、县两级1547个驻企工作专班,2127名党员干部下沉生产一线,摸清企业需求,逐一疏通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帮助襄阳企业赶上全国经济复苏的快车。

  这一段共克时艰的经历,是对党执政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干部作风和能力的检验。现场办公、多方跑腿,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店小二”式的“贴身服务”让各家企业感动不已。“一开始我们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他们这么接地气,直奔主题,了解我们的困难,帮我们想办法。”襄阳东昇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贾忠德回忆。

  当时,东昇机械产能严重放空,想转型开辟本地市场,却苦于没有门路。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驻企工作专班发挥职能优势,千方百计为企业牵线搭桥。一个多月后,在工作专班帮助下,东昇机械成功与当地两家军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打开了销路,产品也由单件生产发展为总成加工,企业生产附加值直线上升。

“红色驿站”暖人心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事,到解决一个个民生小事,无不彰显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

  过去,办事开证明是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主要需求,建设一个“大而全”的党群服务中心就能基本满足。而现在,随着群众需求越来越“细、小、微、精”,社区服务阵地日益捉襟见肘。

  如何延伸服务触角,为群众解决手机没有电、出门没带伞等“细碎小事”,孩子下课没人带、老人独居没人管等“家长里短”?2020年以来,襄阳市在中心城区215个社区居民集中、人流量大的地方,持续推动建设了584个“红色驿站”,把阵地搬到群众身边,在为民办实事中提升党组织的感召力,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街头巷尾、小区场院、楼宇商圈,遍布城区、各具特色的“红色驿站”不仅化作了襄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了传递党的声音的“前哨站”、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襄城区余家湖街道周家冲社区“红色驿站”里,日间照料室、康复室、文娱活动室、餐厅等配套齐全,社区近140位独居老人不出小区就能在此享受居家养老服务。高新区紫贞街道春园社区的“红色驿站”,虽然只有30多平方米,功能却不少,书籍、雨伞、急救箱、饮水机等一应俱全,“红色周末”服务活动缤纷多彩,还能充值燃气费、办理湖北省老年人优待证等。“来这里歇歇脚、看看书,能时刻感受党的气息。”社区党员感慨。

  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是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在众多“红色驿站”中,处处可见机关企事业党组织和党员下沉服务的身影。

  襄城区古城街道的黄金地段,王府口社区200多平方米的“红色驿站”坐落于此,恢弘大气的设计和便民的服务吸引来往行人驻足流连。这是襄阳市司法局党组在“双报到”活动中免费为社区提供的门面房。社区专门成立“双报到”党总支,引领“双报到”党员来这里开展轮值、治安巡逻、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等。“社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列出清单,由‘双报到’党总支协助解决。”王府口社区党委书记王娟说,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有了服务平台,社区也多了“左膀右臂”。

  通过“红色驿站”汇集多方力量,提供多样化服务,居民就近协商议事、积极参与自治的热情被点燃。为了解决小区人车分流问题,不久前,宜城市龙头街道学苑社区牵头在小区里召开“三方会议”,近200名居民自发参加,大家从晚上6点半一直讨论到8点,最终拿出了一个各方都认可的方案。

  “阵地建得好,服务也到位,居民们对社区的工作才越来越支持,一些矛盾和问题在社区就能化解。”社区老党员何荣超由衷感慨。

乡村振兴奏凯歌

  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各级党组织肩负的重任。“我们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用发展实绩赢得群众口碑,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襄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勇说。

  充满乡村气息的丰收广场,干净笔挺的硬化路,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家门口郁郁葱葱、鲜花满簇的小花坛。初夏时节走进宜城市小河镇曾洲村,处处皆景,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偏、穷、烂”的地方。

  “一到刮风下雨,到处是垃圾、泥土,大人、小孩穿不了干净衣裳,外村的亲戚都不愿来串门。”回忆过去,村民朱守荣有些唏嘘。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壳”,村民们整天在土里刨食,吃顿饱饭都是件奢侈的事,更别提美化村庄环境了。

  “村级党组织要想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一定要有所作为,让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村党支部书记杨华俊痛定思痛。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曾洲村争取资金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流转土地,引进企业,发展富民产业。稻虾共作基地、果蔬采摘园、芍药和食用百合种植基地、养殖小区等陆续建成。

  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对村党支部也从不理解转为信任、跟随。建农耕文化广场时,老支书带头拆除自家围墙,主动腾地;修观光小路,28名党员义务出工,带动112户村民自发捐地;发展乡村旅游,党员带动全村319户村民捐出晒谷场,集中土地建起了共享菜园。“现在村党支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朱守荣乐呵呵地说。

  写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会干事的“领头雁”队伍至关重要。今年,襄阳市择优聘请40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专题讲师,深入一线、走进田间宣讲党的好政策,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

  站在老河口市张集镇油坊湾村一处高坡上眺望,脚下是绵延数百亩的光伏发电板,发电板下的土地种满了无花果、蜜南瓜。身后是成片的玉米地,果实已经成熟待摘,留下的秸秆经过加工会作为饲料运往不远处的牛羊养殖场。

  为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带来希望的,是回乡创业的龚保贵。他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帮助一大批贫困户摘掉穷帽,带动周边30多个村建设了相关产业基地。2018年,龚保贵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村民们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头雁领飞百雁随,乡村振兴正当时。如今,杨华俊、龚保贵等多位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专题讲师的一员,正在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洒向更广袤的田野。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4日 18:2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杨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