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资料:1992年6月9日 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是讲话全文。

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

(一九九二年六月九日)

江泽民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如何更深刻地领会和全面落实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

  五月二十二日,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又讲了一些重要意见。这次谈话是他视察南方谈话的继续发挥和补充,其精神是一致的。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谈话,深思熟虑,高瞻远瞩,既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又总结了十多年来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内容十分丰富。我觉得,这些重要谈话贯穿了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开手脚,大胆试验,排除各种干扰,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对于这个中心思想,我们在认识上和工作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这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

  为了深刻领会和全面掌握小平同志谈话的精神实质,我认为省部级以上的高级干部,很需要认真回顾和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最近,我重新翻阅了十多年来小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包括尚未公开发表的同外国来宾的重要谈话。通过学习,对于小平同志的革命胆略、远见卓识和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平同志一再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长期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中国社会主义的状况究竟怎么样,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实现得好不好呢?小平同志通过回顾和分析建国以来的历史事实,认为建国后的前八年是做得好的,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到一九七八年的二十年里,工作做得不好,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的说来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对外闭关自守,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制定的政策中有不少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导致不但不能发展生产力,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他提出必须纠正过去“左”的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小平同志接着思考的问题是,国内国际的形势和条件,是不是有利于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不是能够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进行经济建设呢?他经过全面分析认为,国内条件已经具备,“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全党正在对“左”的错误进行拨乱反正。国际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尺超过战争的力量,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争取一个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做到的。为此我们的对外政策应进行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有利时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中国的经济搞上去。要发展中国的经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究竟要确定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呢?小平同志基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经过深入思考和精心设计,逐步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就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如何才能顺利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呢?小平同志认为必须采取根本区别于过去那种“左”的政策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他通过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并强调这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政策。他指出改革包括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改革,开放就是对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开放,对国内的各方面工作也要实行开放;指出改革开放同建国初期的革命一样,其目的是清除发展生产力的彰碍,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或者说是第二次革命;指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必须长期坚持不变,至少七十年不变,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七十年时间,即本世纪末的二十年和下世纪的五十年,如果要变,我们就什么也搞不成,就会遭到人民的普遍反对。七十年以后也不会变,总之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在一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时,小平同志就重申了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这样呢?小平同志的考虑是,无论经济建设还是改革开放,都需要有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最根本的政治保证,它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相互依存的,最终都是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个中心任务服务的。他认为只有实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发展,从而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这也是小平同志经常思考和强调的重要问题。他认为只有这样去做,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的事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不能不遇到困难和风险的艰巨复杂的奋斗过程,所以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胆子要大,步子要实,不断摸索前进,不断总结经验,以引导我们的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包括的重要之点很多,因为今天不是专门论述这个问题,不可能概括得很完全。但从上面提出的一些要点,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十多年来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各种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实际决策,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的结合和统一,因而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和历史风波的考验,因而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因而能随着实践的前进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他最近的谈话,也是他十多年来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贯思想的高度体现和新的发展。

  我们的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不仅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平同志的一系列战略思想、理论观点和决策原则,而且要努力学习他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样才能改进我们的领导工作,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对外宾说过:我是实事求是派。我追求的目标是,力求我们国家的政策和实行这些政策的步骤和方法合乎我们自己的实际。他还说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根据现在的情况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正是这样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

  小平同志提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引导我国现代化事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他为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建立的新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在国际风云变幻中能够经得起严峻考验,立于不败之地的最重要的原因。完全可以这样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及其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形成,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始终不渝地走下去,一定会大大促进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于如何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同志们都在认真研究。下面我想分九个问题来谈一些看法,供同志们在内部研究问题时参考。

  (一)关于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国际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和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与较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由于过去底子薄,由于改革开放前政策上发生“左”的失误,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使得我国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同时要看到,第一步战略目标虽然提前实现了,但要实现第二步特别是第三步战略目标,难度会不断加大。目前亚洲“四小龙”及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经济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再加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如果我国经济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那么同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同周边国家的差距就会继续拉大,我们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所以能不能加快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和增强综合国力,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对此同志们必须有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小平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全国人民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寄于殷切期望。

  综观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们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来说,有利条件不少。从国际来说,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中,虽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和平与发展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但仍然可以争取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东欧、苏联演变以后,西方大国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既要应付东欧和独联体的新的危机,又要应付西方内部的新的政治矛盾和经济摩擦。对它们搞和平演变我们固然要保持警惕,但总的来说,目前国际上对我们的障碍不算多,我们可以灵活利用的回旋余地还是比较大的。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进程正在加快,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组与升级,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出现良好势头。这些都为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有利时机。从国内来说,十多年来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三年多的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的全面开动,进一步创造了良好环境。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平息以后,经过大量工作,重新实现和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党的基本路线更加深入人心,改革开放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建设和改革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进一步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因此,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完全可以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如果我们放过了这种有利时机,没有新的发展和新的作为,那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要加快经济建设,必须有一个积极发展的速度。慢了不行,停顿不前更不行。否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平同志很关心经济的发展速度,他在视察首钢时又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老是百分之六的速度,就会影响第二步目标的实现,而且会给第三步目标的实现造成更大的困难。他的这个意见,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最近,李鹏同志和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从全国来说,根据我们现有的物质技术条件、经济实力、社会承受能力,加上加快改革开放的措施和人的积极因素的进一步发挥,看来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超过“八五”计划中确定的年均百分之六的增长速度,可以搞得再快一些,向百分之九、百分之十前进,只要把工作和措施跟上去,是有把握实现的,而且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

  当前,我们要注意把握和做到这祥几条。第一,抓紧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以更快更好的速度前进,切不可过于求稳而丧失时机,迈不开发展的步子。第二,全国各地的情况和条件千差万别,在发展速度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作统一规定。凡有条件能搞快一些就搞快一些,只要是质量高、效益好、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就应放胆去做。第三,要更新观念。不要一讲加快发展,就走到过去那种片面追求产值、指标和片面扩大基建规模的老路上去,新上一些必需的基建项目是完全应该的,但主要应向深化改革、推动技术进步、增加高质量的新产品、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提高企业素质等方面,去争速度要效益。这样实现的发展速度,就会是又快又好的速度,不会有大的风险。第四,中央经济主管部门要深入下去,帮助地方和企业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搞好企业的路子,并为它们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切实搞好服务,改进宏观管理。总起来说,就是小平同志所要求的,要走给下面放松的路,不要走给下面卡紧的路。

  要加快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各经济主管部门、各地方和各企业,特别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地区,除了适应和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外,一定要瞄准国际市场,瞄准外国产业和产品结构的重组情况、资金技术转移趋向等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在这方面,“四小龙”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关于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小平同志前些年就明确提出了改革也是革命的思想,认为在我国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改革是正在进行的又一次革命,或者说是第二次革命。在最近的谈话中,他又强调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小平同志要求我们把改革提到革命、提到解放生产力这样应有的高度上来认识和把握,这就把改革的性质、目的、意义,讲得更完全更透彻了。

  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经济体制。我们过去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种经济体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存在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忽视甚至排斥市场作用的弊端等等,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以致往往把整个经济搞死,使其失去生机与活力。所以,对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势在必行,否则就不可能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是为了清除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次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掌握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个重要理论观点。这对于加快和搞好改革开放,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这种理论认识,就可以提高我们进行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关于大胆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有用的东西。

  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许多历史的文明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家又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在世界上拥有资本的优势、科学技术的优势、产业结构应变能力强的优势、对外贸易的优势、劳动者素质较高的优势。八十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科技作用所占的比重已达到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到一九八八年,它们掌握的两万个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上所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一九九一年全世界出口额共三万五千三百亿美元,其中美、德、日、法、英、意、加七国的出口额就达到一万八千四百亿美元,占百分之五十二。资本主义国家有许多可供我们学习、借鉴和利用的东西,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进一步重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应该包括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但是,在过去长时期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对于对立和斗争的一面,我们当然要看到,而且应认识到只要这两种社会制度还同时存在,它们的对立和斗争就不会消失,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人民就要保持应有的警惕性。但在看到对立和斗争一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只看到前一面,而看不到后一面,就陷入了认识上的片面性。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进步。

  小平同志提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求我们摆脱过去的一些片面认识,大胆利用国外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立足我国实际,把国外的这些有用的东西认真学过来,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加以运用、改进、提高,以创造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新东西,这样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本事就会增大起来,就可以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有用东西时,思想要更解放一些,胆子要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办法要更多一些,而不要被“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抽象争论束缚住自己的思想和手脚,迈不开前进的步子。因为学习和利用这些有用的东西,不存在“姓社姓资”问题,它们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资本主义社会可以用,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用。我们引进一些西方国家的资本,兴办一些“三资”企业,虽然外国资本家要赚一些钱,但总的说来,它们在我国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经营,其中有我们的股份,我们可以收税,可以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可以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更多地获得国际市场的信息,可以有助于扩大我们对外贸易的市场。所以,“三资”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要看到,任何社会都不是纯而又纯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一点资本主义因素存在,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国家政权掌握在我们手里,不会影响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明确认识,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对糟粕的东西则应剔除,不能学。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好的东西时,当然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对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我们并不是一切都落后,如果因为要向外国学习,就以为自己什么也不行了,变成盲目崇外,那同样是一种片面性。

  至于极少数人,认为中国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如议会制、多党制、私有制等,也应照搬过来,对于这种错误倾向,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警惕和防止,不能让它们干扰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某些新的变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会越来越融合在一起,这种抹去两种制度区别的所谓“趋同论”,也是站不住脚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上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种本来就存在的根本界限,无疑是应该划清的,而不可以含糊。

  总之,我们一方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东西,有些东西不仅要学,还要花钱去买;另一方面又要坚决抑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准备了“两手”,掌握了“两点论”,我们的学习和借鉴工作就会广泛正确地开展起来和长期坚持下去。

  (四)关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而建立新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历史经验说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不可逾越的阶段。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必然离不开充分发育的完善的市场机制。那种认为市场作用多了,就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耽心,是没有根据的和不正确的。一九九〇年底,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理论上要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不控制?有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就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都得要,不搞市场,自甘落后,连世界信息都不知道。小平同志在最近的谈话中把这个问题讲得更简明更深刻了。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关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恩格斯在他晚年就已开始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一八九一年,他在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时指出,资本主义托拉斯的出现,标志着生产的“无计划性没有了”。他说:纲领草案中所说的“根源于资本主义私人生产的本质的无计划性”,这一句需要大加修改。一九一七年四月,列宁也曾经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发展,一般垄断变为国家垄断,从而“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列宁又说:“关于资本主义问题的提法,不估计到托拉斯的作用,却说‘资本主义的特点是无计划性’,那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引用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些话,是想引起同志们进一步注意,注意加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研究,以利于分清哪些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哪些不属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

  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也就是明显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凯恩斯强调对全社会进行总需求管理,特别是利用财政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这对挽救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的大萧条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还强调通过累进式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馈赠税,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调节。这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除了各企业内部加强了计划性,在宏观层次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调节。

  到了二次大战后,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加深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计划。例如,日本先后制定了九个经济发展计划,法国也连续制定了十个经济发展计划。这些都说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是很注意对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控制的。因此,我们同志的思想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概念上了,不能把有计划只看成是社会主义独具的特征。当然,社会主义制度下和资本主义制度下运用计划手段的范围和形式是会有些区别的,如同运用市场手段的范围和形式也是会有些区别的一样。

  关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通过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应该说我们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我们把市场机制引入经济生活,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对加快经济的发展起了显著的作用。过去,我们往往只看到市场的自发性方面所带来的一些消极作用,而很少看到市场对激励企业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特别是看不到市场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看不到它对优化资源配置所起的促进作用。这显然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大量事实表明,市场是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它通过竞争和价格杠杆把稀缺物资配置到能创造最好效益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带来压力和动力。而且,市场对各种信号的反映也是灵敏迅速的。正因为有这些优点,所以市场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为社会主义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过去对市场的片面认识和偏见正在被抛弃。当然,我们强调充分看到市场的优点,并不是说市场是全面的万能的。市场也有其自身的明显弱点和局限性。例如,市场不可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市场难以对相当一部分公共设施和消费进行调节;在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环节,市场调节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在一些垄断性行业、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市场调节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挥计划调节的优势,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把宏观经济的平衡搞好,以保证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在那些市场调节力所不及的若干环节中,也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同时,还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十二大时,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十三大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出了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我这里讲的是党的正式文件中的一些提法,至于学术界、理论界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不同提法就更多了。最近经过学习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在对计划与市场和建立新经济体制问题的认识上,又有了一些新的提法。大体上有这么几种: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发展变化,包括出现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讨论,这是正常的,说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往往总是要经过反复认识和反复讨论,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才能得到比较科学的认识。现在可以这样讲,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国内外经验,我们对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认识,已经比较成熟了,在全党也进一步统一了,完全可以进人加快实施的阶段了。

  上述这几种提法,究竟哪一种更切合我国的经济实际,更易于为大多数同志所接受,更有利于促进我们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可以继续研究,眼下不必忙于做出定论。不过,我想在十四大报告中,总得最后确定一种大多数同志都赞同的有关经济体制的比较科学的提法,以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同志的认识和行动,以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而且,前面已讲到资本主义经济也并不是无计划。所以,我觉得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可以为大多数干部和群众所接受的。虽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但也和中央一些同志交换过意见,大家基本上是赞成的。当然,这还不是定论。不管十四大报告中最后确定哪一种提法,都需要阐明我国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我认为,主要特征应有这样几个: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多种成分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调节社会分配。

  要加快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当前必须抓紧解决好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与布局的协调。政府部门不得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具体事务,一定要使微观经济放开搞活,同时搞好必要的宏观调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孤立地实现。

  二是抓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转换,真正推动企业走上市场,使它们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达到责权利相统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转换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进一步探索和选择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过程,这些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和正确有效的,这就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大胆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后,就加以实行和推广。国家直接经营形式(一部分重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必须由国家垄断的企业)、承包经营形式、股份经营形式、租赁经营形式等等,都可以区别不同国有企业的情况,在不同的范围内有选择地加以实行,并不断总结经验,使它们逐步完善起来。不管采取那种经营形式,目的都是为了把国有企业真正搞活搞好,使它们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增强发展后劲。

  三是要适应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切实更新计划观念,转变计划管理职能和方式,使计划能够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同时,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引导和调控市场健康发展。

  四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建立统一的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这就要求我们的主管部门和有关方面,必须共同配合,一方面努力建立和健全市场体系,在继续发展商品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包括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的资金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努力健全和严格执行市场管理制度,以利于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

  五是要加强经济法规和经济运行所必需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加强和完善硬件的基础设施,如通讯、计算机网络、银行、交通等等;又要健全和完善软件的基础设施,如规范的会计、审计、统计、税收等等,以保证社会经济活动能够有秩序地运行。

  (五)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是对存在弊端的原有体制的革命,目的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增强生机与活力。在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其同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并做到互相促进。

  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国家一些人关注这个问题,是有其政治意图的。我在会见一些西方来宾时,坦率地说明了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任务和意义,毫不含糊地告诉他们,中国决不会搞多党制、议会制,不会走西方议会民主的道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我们将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继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时,我们将通过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等措施,增强党政机关和领导班子的活力;通过机构改革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提高决策效率和办事效率;通过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权力下放等措施,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和基层群众的积极性。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的,就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取得和保持一个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当前,需要迅速提上日程并抓紧解决的一项重要政治体制改革任务,就是进一步进行机构改革,实行精兵简政。我们的党政机关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已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全国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达三千一百四十万人,其中党政群机关九百零六万人,事业单位两千二百三十四万人。县以上各级党政机关超编约六十万人,乡镇一级超编二百一十四万人。一九九〇年全国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数,比一九八〇年增长百分之七十。这么庞大的机构,大大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一九八〇年全国行政管理费开支为六十六点八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五点五,到一九九〇年已达三百三十三点五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九点七。如果加上事业费,一九九〇年共支出一千二百五十五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六,各级财政已不堪其负。

  这充分说明,机构改革,精兵简政,确实是到了刻不容缓,非搞不可的时候了。冗员充塞,食之者众,生之者寡,这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

  这种状况带来的弊端和后果十分严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互相扯皮、互相推诿、不负责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纪律废弛、以权谋私等等现象都出来了。对宏观调控不力,对微观又干预过多,管得过死。许多部门硬性要求企业设置对口机构,配备人员,有的一直管到企业班组,把企业的手脚全给捆死了。这还有什么企业自主权、什么经济活力可言?如果我们不下大决心搞机构改革,精兵简政,那么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和发展市场等等,都有落空的危险,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就会障碍重重。

  如何进行机构改革呢?中央责成中央编制委员会正在加紧研究改革的方案、步骤和措施。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总的方向是搞“小机关,大服务”。为了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领导有秩序地分步实施。历史经验说明,凡是涉及带群众性的问题和直接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格外慎重对待,要有充分的准备,而且要少说多做。

  这里附带说一下,前些日子一些地方出现过“砸破‘三铁’”的口号,想尽快克服企业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心意是好的,但鉴于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富余人员的出路尚未统筹安排,不宜简单提这样的口号,更不宜在报上公开宣传,以免引起人心浮动,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以至社会安定带来不利影响。

  党政机关精兵简政,关键是要积极引导富余的机关工作人员开发第三产业,这是主要的出路。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比我们的大得多,到一九八八年,美国占到百分之七十一点三,日本占到百分之六十二点八,原西德占到百分之五十七点三,我国到一九八九年才占到百分之二十六点五。所以我们发展第三产业前景广阔,大有文章可做。同时,要抓紧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六)关于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平同志在最近的谈话中,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并要求我们两只手都要硬,软不得。他说:“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这段话意味深长。虽然是对广东讲的,但全国各地都应这样去做,既要把经济建设、把物质文明搞上去,又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搞上去,做到两个文明同时并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注意坚持把对人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同进行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优良的社会公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坚持“两手抓”抓什么?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曾经讲过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和其他犯罪活动;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等。

  实行“两手抓”,应该成为我们领导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和领导方法、领导艺术。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鲜明,使我们在工作中防止顾此失彼。

  为什么在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手抓”呢?原因和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把大门打开了,国外一些好的东西进来了,但也会带进来一些消极腐朽的东西,影响以至毒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实行“两手抓”,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各种丑恶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实行“两手抓”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七)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精神。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不解放思想,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拨乱反正,就不可能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也就不可能制定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也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排除各种干扰,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引导我们的事业持续前进。总之,思想不解放,脑筋不换,一切工作都很难推动。思想解放了,脑筋活了,想问题的面就宽了,无论是发现和选拔人才,无论是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无论是开拓新的领域和新的事业,办法就会更多,路子就会更广阔。因此可以说,解放思想是一个法宝,是一个帮助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永远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的法宝,必须伴随建设和改革长期坚持下去。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勇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

  改革开放是一个新事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在认识和防止右特别是“左”的干扰问题上,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需要认真领会和把握几个重要精神。

  在防止和反对错误倾向的问题上,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现实生活表明,“左”的表现主要是停留在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完全扭曲了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改革开放前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和政策上,而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因此不容易接受改革开放的正确政策,甚至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认为搞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仍用过去那种“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来影响以至冲击经济建设为中心。右的表现主要是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政治动乱,企图改变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无论是“左”还是右,都会给党造成巨大危害,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为什么小平同志在讲到警惕右时,特别指出主要是防止“左”呢?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这是因为在党的历史上“左”的错误泛滥的时间很长,影响很深,在改革开放中要开辟新的道路,要改变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原有模式和做法时,阻力常常主要是来自“左”的方面。由于“左”的东西往往带着一些革命色彩,容易给人们以迷惑作用,这就更需要提醒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防止“左”的干扰。

  “左”和右都是片面性,它们产生的根源都是主观唯心主义。为了警惕右和主要防止“左”,在党内首先是在领导干部中,要提倡通过加强学习提高对右特别是“左”的危害性的认识,提倡自觉地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总结经验,从而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紧密团结全党同志,齐心协力地不断开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八)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要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关键是把党搞好,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提高党的战斗力。

  现在历史条件变了,社会环境变了,党肩负的任务变了,因此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方式、方法,也必须相应地加以改变或改进。过去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应结合新的实际继续运用和发展,但光靠老经验老办法是不够的,必须有新的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努力。在理论上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大胆探索,力求在党的建设理论上有新的建树;在实践上同样要鼓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大胆探索,努力在思想、作风、组织建设上寻找和创造新的办法,积累新的经验。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大力推进党的各方面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我只简要地谈四个问题。

  一是关于新时期衡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标准问题。过去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衡量的标准都比较明确,广大党员也好掌握。例如,革命战争时期,任务比较单一,只要忠于党,为打倒三大敌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就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现在情况不同了,处于和平建设时期,广大党员分布在各个不同的战线上,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而且这样的标准要规定得简单明确,让广大党员好掌握,这个问题虽然也有了一些提法,但还需要继续探讨。我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请同志们进一步研究。我觉得,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的干部和党员,应该是诚心为人民服务,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带领群众不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做出实绩的人。如果衡量新时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标准问题解决好了,能体现新时期的特征,对于培养党的接班人,正确有效地选拔和使用干部,也会进一步提供新的思想指导和工作基础。

  二是关于党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问题。在工作中和生活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本来是党的老规矩、老传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老规矩、老传统也发生了问题。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领导干部都不这样做了,不是的,大多数领导干部还是坚持以身作则的。但也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包括一些相当负责的高级干部,忘记了党的这个规矩和传统。为什么目前党内不正之风比较严重,而且难以消除呢?这同有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不率先垂范,反而带头搞不正之风,或者随波逐流有很大关系。党风不正,腐败不除,对于党的团结、统一、纪律、声誉和战斗力,都是一个严重的致命伤。因为它从根本上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要消除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首先要在党内真正造成一种浩然正气。党的干部和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战争时期我们党提出过一个口号,叫做“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曾经鼓舞了许多共产党员英勇奋斗;建国以后的五、六十年代,我们党也提出过一个口号,叫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也曾经鼓舞了许多共产党员艰苦创业。这两个口号当年都是很深入党心民心的。小平同志至今仍经常讲到这两个口号,来教育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也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来鼓舞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去为人民的利益,为建设和改革建功立业。我们并不主张当苦行僧,但也决不可以把个人的待遇和享受看得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那样还有什么共产党人的气味?当然要搞好党的作风建设,不只是提几句口号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还应从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加强群众监督等多方面都做出努力。

  三是关于加强学习问题。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要使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全党同志任重道远。而我们不懂得、不熟悉、不精通的东西还很多,或者过去懂得的、熟悉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迅速更新,又变成不懂得、不熟悉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方能做到日新日日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同志们都很忙,是不是挤出时间主要抓好这几方面的学习。一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用以武装我们的思想,使之成为我们加强党性修养,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动指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精,要学以致用,不能搞本本主义。要重点学好小平同志的著作,因为这是最新的发展了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二是加强对经济学知识和经济工作实践经验的学习。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不懂得经济学知识,不懂得实际经济工作经验,怎么能做好经济工作特别是经济领导工作呢?不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同样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不然,也不可能做好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还要注意读些西方经济学著作,其中也有我们可以借鉴和利用的有益的东西。我们现在懂经济的干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方面的人才很缺乏,但是这样的人才既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一个早上就都生长出来,还是要靠学习,靠长期坚持从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两个方面去学习。三要加强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一九四五年延安编了一本供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学习的《文化课本》,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它写了一篇序。序中说:一个革命干部,必须有丰富的社会常识和自然知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没有这个基础,其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限于直接见闻的范围,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做某些工作,但要做得好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革命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这段话,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的干部不学习,不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虽然也能勉强做某些工作,但要做得好是不可能的。同样,虽然也能学到某些建设和改革的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

  四是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整体战斗力的基础。目前,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很多,尽管大多数还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问题严重的基层党组织也相当不少。有的生产第一线长期没有党员,有的软弱涣散,有的瘫痪半瘫痪,有的完全失去战斗堡垒作用,有的甚至变了质。因此,党的基层组织不大抓不行了,不大力加强建设不行了。上级党委必须派专门力量下去,依靠当地的党员和群众,该整顿的整顿,该加强的加强,该重建的重建。在十四大以前,各级党委都要把它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紧迫工作,立即抓起来,并切实抓出成效。

  (九)关于全面落实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精神的初步部署和要求。

  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传达以后,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是非常重视的,正在努力贯彻落实,形势很好。现在各级党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进一步发挥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央在召开政治局全体会议之后,三月、四月、五月,中央常委又多次召开会议,在深入领会小平同志谈话精神的基础上,决定根据谈话中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并结合当前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专题,一个一个地研究贯彻落实的初步方案,常委同志进行了分工。现在,正在分头组织力量加紧研究,待各个初步方案出来后,再召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进一步讨论,确定一个,下发一个,并继续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第一个专题的贯彻落实的初步方案,即《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后,已作为中央今年第4号文件发下去了。关于搞好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关于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等专题,待贯彻落实的初步方案确定以后,将陆续下发给大家。

  中央初步考虑,在这些贯彻落实小平同志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的初步方案下达以后,将不定期地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力量深入各省区市,了解贯彻落实的情况,并帮助研究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共同把贯彻落实的工作做好。目的就是上上下下同心同德地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贯彻落实小平同志的谈话精神和组织实施中央的各项工作部署,一定要同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使之具体化,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要重视调查研究,注意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更善于抓大事,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要真抓实干,少说空话,多办实事,鼓实劲,出实效,坚决防止做表面文章。

  最后,我想对中央党校和各地党校的工作讲几句话。中央党校和地方党校是我们党的重要阵地,既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也是交流党的工作经验的阵地,更是培训党的干部的重要阵地。所以一定要把它们办好,而且要越办越好。不重视党校工作,认为党校可办可不办,进党校学习可去可不去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不正确的。

  十多年来,中央党校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教学、研究和学校的改革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绩。我向同志们表示祝贺。希望大家在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再接再厉,为我们党的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领导人才。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0日 15:56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杨鑫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