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他留下了最有价值的精神遗产”——社会各界缅怀“农民思想家”吴仁宝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957年担任华西村党支书以来,吴仁宝把一个贫穷小村庄建设成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

  中国青年报3月23日刊发的长篇通讯《送别“农民思想家”吴仁宝》,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更激起了大家对3月18日去世的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的怀念。他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而他留下的无尽“财富”,成为了最有价值的精神遗产。

  “赤脚书记”的务实精神

  原江苏省江阴市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工委主任李德和回忆,1975年至1981年期间,吴仁宝担任江阴县委书记,当时他是县委办公室秘书,曾长期和吴仁宝一起工作。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吴仁宝书记敢于直面难题,为民排忧解困。

  1977年,吴仁宝去澄西调研,走门串户,进农家交谈。有位妇女拉着超生的孩子,恳求吴仁宝解决户口、口粮,他点头表示,回去后就商量解决方案。当时,江阴的超生人口多达8000个,而没有户口就没有口粮,孩子大了,饭量也变大,只能挤占父母的口粮,超生家庭的生活很困难。但是,如果要解决问题,江阴的人口数量陡然增加了很多,又大大突破了计划生育的指标,因此,历届领导都很为难。回到县城,吴仁宝与县委常委及有关部门领导共同研究,他说:“这是老百姓最切身的问题,这个面子我们就不要维持了,既然已经生出来了,我们就要想办法给他们解决口粮问题。如果上面批评计划生育突破了指标,这个责任由我吴仁宝来承担。但是有一条,今后一定要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绝不能再突破。”李德和回忆说,就这样,全县多年积存的8000个“黑人”户口全部解决,涉及的老百姓千恩万谢,异常高兴。后来,江阴的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抓得很好。

  另外一件事也让李德和记忆深刻。1978年,遇上倒春寒,全县大面积的麦苗冻坏,农民忧心忡忡,非常着急。吴仁宝走进田间地头,仔细察看,再凭自己丰富的种田经验,向农民宣传解释:麦苗有很大一个特性,分蘖率很强,伤害一根,会出一墩(丛),只要适当追肥,可望丰收。农民消除了悲观情绪,照他的意见办了,果然取得大丰收,再加上水稻增产,全县粮食总产55万余吨,成为江阴历史上粮食产量最高的年份。

  吴仁宝扎实工作,勤政廉政作表率。他当县委书记期间,头两年,由华西大队靠工分分配,第三年领取国家工资,每月47元。每逢随吴仁宝下乡,他总是再三叮嘱:“有啥吃啥,钱粮付清。”李德和随他下乡或外出,为他支付伙食费,钞票粮票,分年、月、日,钱粮数等项目,笔笔入册,5年形成的一本伙食账,就是一本勤政廉政账。这本伙食账,李德和已保存30多年,成为珍贵的历史档案。

  在那个年代,有不少公社无公路,只能靠步行,吴仁宝边走边视察农田苗情,遇见农民,就坐地交谈,实地了解情况。夏收夏种期间,他用更多的时间,跑田头,察实情,天气虽热,但他从不戴草帽,常常脱掉胶鞋走路,他说:“赤脚走路挺清爽。”农民因此称赞他是“赤脚书记”。

  李德和告诉记者,吴仁宝一贯过着俭朴的生活,当“官”后,群众请客不去,婉言谢绝;来客不陪餐,但总要去看看客人,表示欢迎。“他一生没有享受,也不花钱,就靠一碗面条,萝卜、鸡蛋等简单菜蔬,活了85岁。”

  “富口袋”首先要“富脑袋”

  原江阴日报社总编辑蔡意同也是与吴仁宝相熟的人。1994年3月3日,华西村举行为陕甘宁晋培训100名乡村干部的培训班开学典礼,蔡意同提前一天去采访。吴仁宝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扶贫的关键在于育人,不是花钱;育人,重要的是解放他们的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和培养经营才能。”蔡意同以这个观点为主题写了篇消息,刊登在《江阴日报》上。这条消息后来由新华社发通稿,并获得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第二年,另一篇关于华西村的消息又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县市报纸两获中国新闻奖在全国报界引起轰动效应,不断有同行提起此事。蔡意同认为,这是因为江阴有华西村、有吴仁宝老书记这个新闻的“富矿”,而从中也可以看出,老书记“富口袋”先要“富脑袋”的超前思维,在那时候是多么新颖和宝贵。

  原江阴市顾山镇文化站站长、曾任华西特色艺术团编剧的毛德彦说,吴仁宝老书记去世了,这些天他总是想起老书记富有哲理的“富口袋”、“富脑袋”理论,总觉得老书记在建设农村先进文化上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创造。

  1999年底,吴仁宝把张左一(原江阴县文化馆编导、江阴剧作家)和毛德彦接到华西金塔,说有要事相商。“一进门,老书记就和左一老师开门见山,‘这次请你来帮我办个艺术团,我当团长,你做业务副团长,艺术团要搞得有点档次,也要有华西特色,演出节目要宣传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华西的改革发展’。左一老师当场应承下来,提议说艺术团就叫‘华西特色艺术团’,还当场推举我帮华西艺术团编创节目。”毛德彦回忆说,“这次会面,是我第一次零距离接触老书记,当时让我惊讶的是,名闻全国的华西村,竟如此重视文化建设,非常难得。”

  此后,张左一组织人员分头在南京、北京招兵买马。每天一大早,吴仁宝就来到毛德彦他们的住地,讲华西创作素材,让他们编创节目。不出两个月,华西特色艺术团开张了,当时全团50多人,分戏曲、歌舞、杂技、器乐、舞美5个队,创作排练了《华西百桥图》(戏曲表演)、《要看稀奇到华西》(锡剧表演)、《人人爱唱“六爱”歌》(戏曲联唱)、《生肖会》(神话剧)、《双推磨》(传统小戏)等一系列节目。编创、排练这些节目时,吴仁宝不时在现场提些建议,指出节目要打破传统单一形式,要融歌舞、戏曲、杂技于一体,大气热闹、可看性强,内容上要贴近华西发展变化,土味浓、有华西特色,表演画面要有现代气息,台词唱句要实在、有趣味。每当演出,吴仁宝场场必看,对有些节目中的唱词还能哼上几句。对每场节目演出中的问题或剧本中的不足,他看后一定认真指出。艺术团成员一致说:“老书记是名副其实的团长。”

  “当时华西村有58家企业,但老书记从未在任何一家挂头衔做直接领导,只有艺术团,他一开始就‘自封’为团长,这也是华西特色艺术团的一大特色。”毛德彦说。

  2000年10月,华西特色艺术团到中央党校、北京政协礼堂进行了3场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和专家们的肯定,被赞誉为“中国农村第一团”。2001年,又创作排演了大型史诗剧《华西人》,全面反映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历程。不少观众、行家看过后,盛赞该剧是“农村先进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何建明:最大的遗产是精神价值

  “土生土长 仁慈仁爱 育满堂才俊儿孙 倾六十春秋建天下第一村。求真求实 创新创奇 握真理挡风沐雨 代十亿农民书千年功德经”。这是在吴仁宝弥留之际,他的家人托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写的一副挽联。何建明说:“这副挽联多少是对吴仁宝一生的写照。”

  2005年,何建明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我们可以称他是伟人》。“我对华西村和吴仁宝老书记很了解,凭我对他的印象,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电话中,何建明告诉记者,“我跟他一握手,一交谈,就知道他是真正能为老百姓做事的人,他的内心是真正想让那块贫瘠的土地富裕起来的。”

  何建明说,关于吴仁宝和华西村的传说很多,尤其是吴仁宝到底有多少财产,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吴仁宝的财产无人知晓。但我知道,因为吴仁宝本人与我单独聊过这事。他老人家告诉我说,建明你可以到我的家里看看,也可以看看我每天吃的东西。告诉你建明作家,我一生的最大幸福不是家里存钱多少,而是能够看到一起与我活到老的穷兄弟、穷姐妹们现在都有比别人更好的日子过,能看到自己的子女们个个都有出息、有工作、有前途,这是我最幸福的事;能看到华西村一天比一天基础牢固、强壮,这是我的最大幸福和最大财富。”

  何建明说,欲知吴仁宝留下了多少财产,得先了解华西村现在到底有多少财产。30年前,华西村的人均收入为1060元,现在人均收入为88000元;30年前华西村的总资产为614万元,现在为352亿元。华西村的村民现有存款大约为100多个亿,华西村集体现金和有价实物还有100亿左右。“吴仁宝的遗产属于华西村,属于华西村的全体村民。至于吴仁宝自己,他曾说,我只要每天有一碗面、一碗菜粥就行了。”

  吴仁宝去世后,很多人都在担心一件事:华西村还能不能沿着既定的道路走下去。何建明认为,华西村一定会有辉煌的路程要走,因为今天的华西村不再是一条又小又破的船了,它已经是一艘“航母”。华西不倒的原因,是因为华西的产业结构已经不单单是农业、钢铁工业,华西这些年的旅游、外贸等更是突飞猛进。还有一个不倒的原因,是它始终按照吴仁宝确定的发展思路前行。华西每户村民的存款都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但这些钱由集体以特别的方式帮助农民们保管和保存着——一部分可以拿出来日常用,是现金,这部分钱足够支付日常一般的开销;另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部分,由集体保管着,帮助村民进行再投资。所以,华西村民的经济收入可以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更重要的是,华西人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成熟的、经得起考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本领。这就是吴仁宝留下的遗产,一名乡村共产党员留下的不朽而管长久之用的遗产。

  何建明告诉记者,现在人们评说吴仁宝的方方面面,但有一点千万别忽略:吴仁宝的最大遗产是他的精神价值。他确实是位了不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者和探索者。他的子女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都在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服务,为大华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这块土地和这方百姓,吴仁宝不仅贡献了自己,还引领着子孙们一起作贡献,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他,不怀念他。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5日 09:53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