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是一片乱石嶙峋的石漠荒坡;如今,这里花果满山,游客如织,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休闲去处。这里,曾经是一个穷山恶水的贫瘠之村;如今,这里道路畅通,产业兴旺,成为贫困山村脱贫致富的典范。这就是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一个地处大山深处的普通山村。几年里,春风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唱响了一曲改开换地的时代壮歌。
“猫咡湾石头多,奈何愚公多;这块石头垒梯田,那块石头桥上搁;这块石头筑大坝哟,那块石头长出金砣砣……”这首村民自编的“原生态”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春风村近年来发生的神奇变化。
培育能人抓发展
“农民要致富,全靠党支部。”提起春风村的变化,村民们忘不了带领他们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党支部书记王家元。
“这几年,我们村种起了李子树,修通了水泥路,办起了农家乐……我靠着自己的30多亩李子园,全家去年纯收入4万多元,花10多万积蓄修了新房,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我们能够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除了我们苦干实干,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更离不开带领我们苦干实干的王书记。”谈起春风村的变化,春风村村民胡怀彬满怀感激。
一根链条,最脆弱的一环制约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制约其容量。而一个村,最欠缺的力量制约其发展。以前,春风村的贫穷落后一直是党委的一块心病,而病因正是村党支部战斗力弱、党员作用发挥不好。2004年,镇党委下派了一名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到春风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并选举了经商返乡创业人士王家元担任村委会主任,充实了村领导班子。2007年,王家元又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新组建的村“两委”班子意识到,条件艰苦的山村要发展,必须将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引领群众共破难关共谋发展。春风村党支部把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实施“三向培养”工程,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0名,新发展党员12名,培养村组后备干部15名,有效破解了无人领村的“难题”。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加大对党员干部和村民综合素质及实用技术培训,组织村组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能带头、会经营、懂管理、善创新的“主力军”。 春风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龙虎说:“通过支部组织我们出去参观考察学习,回来后又经过远程教育、村图书室的网络、书本的学习,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了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王家元还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支部与协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党员和农户结对联姻制等制度,促进了支部与协会、党员与会员的有机统一、相融互动,形成了“支部带队伍抓产业,干部带党员抓示范,人才带资源抓项目,党员带群众抓发展”的党组织引领发展良好格局。春风村村民刘远能说:“王书记他们走前头、作表率,以身作则、积极奉献,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充分调动了我们干事创业、增收致富的热情。”
“我们确立了‘引领示范当先锋,科学发展走前头’的创先争优主题,按照‘举创先争优旗子、搭引领示范台子、走共同富裕路子、建文明整洁村子’的思路,大力加强村支部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筑牢了引领发展的坚强核心。”王家元告诉记者。
苦干实干创奇迹
路,是连通外面的文明世界的纽带。春风村距县城只有6公里,却一直不通公路。艰苦不怕吃苦、落后不甘落伍、再穷也要发展。2004年12月,党支部带领村民打响了公路建设的攻坚战,缺劳力,党员、干部和民兵义务投工投劳;缺资金,采取向上争取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党员干部垫支一点、致富带头人捐助一点的办法解决……一时间,春风村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工地。短短3个多月,春风人修通了4公里的村道。2006年,宜宾市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春风村召开,春风人借助“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这一大好政策,再次掀起修路高潮。短短5年时间,修建并硬化7.8公里通村公路、5.6公里组道碎石路和12公里便民路,形成了大中小3个环线,彻底解决了出行难和货物运输问题。
致富必须要有好路子。春风村约一半的土地都在大大小小的石缝里,如何在石缝中寻求致富的门路?王家元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并请来了专家,对村里的土地进行检测,对市场进行分析,最终选择发展李子产业为突破口。然而,真正要让广大村民放弃祖祖辈辈种惯了的“主业”庄稼,去栽种在人们眼里还是“副业”的李子,不少村民有些犹豫。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就在很多村民出现畏难情绪的时候,王家元等村组干部率先行动、带头示范。在他们的引导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春风村人到山上找土、挑土、背土来种李子。几年时间,春风村的石头缝里硬是开出了花,结出了果。
现在,春风村的石头缝里是李树,沟边、坎边是李树,房前屋后也是李树。春风村的李子香甜可口,产销两旺。有人说,春风村的李子渗着石头的香味。几年过去,春风村的李树发展到了1800 多亩,“猫咡湾春风李”年产量达50多万公斤,远销昆明、上海等地。实现产值200万元,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1500元。村民刘远恒种了30多亩李子,仅李子收入一项,每年就达10多万元,他也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李子大王”。“我给别人说,我们过年吃的都是李子。人家说,过年时怎么有李子?他们不明白我们吃的是李子钱呀!”刘远恒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同时,王家元采取“支部+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在李子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茶叶、花卉产业,并牵头组建李子、茶叶、花卉三个专业协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如今,春风村已发展李子1820亩、良繁茶叶2300亩、花卉苗木1780亩,打响了“春风李”、“春风龙井”和“春风桂花乌鸡”三个品牌,“一组一品”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打开了“山门”,夯实了“支柱”,王家元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着眼于“引领科学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定期举办李花节、品果节,发展农家乐。“胡家李园”、“陶然居农庄”、“快乐农家”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春赏花、夏品果、秋闻香、冬尝凤”,春风村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2013年,春风村48户农家乐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0余万元。
春风村村民何付均种植了10多亩茶园,受今年干旱天气的影响,部分茶叶得了病虫害,正在他十分着急的时候,春风村党员陈旭春大姐又来到他的茶园,帮他想办法解决困难:“你这个茶叶总的说长势良好,这段时间天气比较容易生虫,要及时除虫和清理杂草。”原来,何付均一直种植本地茶,每斤只能卖几毛到1元钱,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王家元得知情况后,派出党员陈旭春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走访慰问,还帮助他的茶园更换了价格和产量都很高的新品种——乌牛早,现在每亩茶叶能卖到5000多元。
“我们党支部通过一名党员帮扶一名困难群众,帮助他们提早致富。”王家元告诉记者。春风村通过“党员干部一帮一,产业大户一带一”,让2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创业功夫做到家,石头缝开致富花”。春风人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攻坚破难、艰苦创业的时代壮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不足1800元提高到了2013年的15100元。
推广经验谱新篇
水通了,路畅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村党支部又深入开展环境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每周开展一次卫生检查,每年开展“卫生庭院”、星级农家乐”、“五好家庭”、“和谐农家”和“好公婆”、“好媳妇”评选活动,举办“李花节”、“品果节”,评选“李花仙子”,开展诗书画展、有奖楹联求对、谜语竞猜、健身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创建文明和谐村庄。如今的春风村,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便民路,家家用沼气,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文明祥和的景象……
春风村的快速发展赢得了上级的充分肯定。春风村先后获得“四川省绿化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和“全国生态示范村”等光荣称号,春风村党支部也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王家元先后被表彰为“四川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四川省道德敬业模范”。2012年11月,王家元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参加了党的十八大。
在实践中,王家元探索形成了“选准一名好书记,带活队伍;建强一个好支部,引领发展;探索一条好路子,富民兴村;弘扬一种好精神,凝心聚力”的“四个一”的“春风经验”。2009年8月,宜宾市率先实施“千村春风工程”,严格按照“一套好班子、一项主导产业、一条通畅路、一个整洁文明村庄”的目标和要求,倾力打造“1000个春风村”。2010年5月,四川省委办公厅转发《关于学习推广“春风经验”进一步加强农村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意见》。2010年6月,四川省学习推广“春风经验”,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现场会在筠连县隆重召开,全省掀起了“学春风、赶春风、超春风”的热潮。2011年5月,王家元受邀在中组部举办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示范培训班”上就春风村工作作交流发言。同时,几年来,共有400多个团队2万余人,来到春风村参观考察学习,各地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在春风村品李子、学经验、话发展,“春风经验”开花结果,走向了全省、全国。
强村背后有能人。正如四川省委组织部一位领导所说的一样,春风村的发展,对推动中国西部农村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只要有能人带头,不要怕条件差,只要善于凝心聚力,就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不要怕起步晚,只要善于群策群力,就能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不要怕力量弱,只要善于真情为民,就能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