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最美奋斗者】红旗渠建设者:精神旗帜飘扬太行山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红旗渠建设者。新华社发

  2019年7月是红旗渠全面建成通水50周年。50年前,这里的群众欢庆渠成。50年后,这里的渠水依旧激励人心。

  20世纪60年代,地处中国南太行山东麓的河南省林县(1994年后撤县设林州市),30万群众靠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太行山上劈山修渠,一锤一钎,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和舍生忘死的气概苦战10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终于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将一面“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红旗渠修建前,林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长年人畜饮水困难,有100多个村要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县委着手改变当地生存环境,经过反复考察论证,认为必须谋划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劈”开太行山将邻省山西的漳河水引进来。

  一声号召,全县齐应。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37000名群众,自带工具奔赴修渠工地,拉开了向自然宣战的序幕。

  要通渠,必须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建起一座拦河坝,拦腰“斩断”漳河,抬高水位让河水进入渠道。任村公社的500多名修渠群众组成突击营,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当大坝合龙只剩下十几米宽时,河道变窄,水流湍急,沙袋、巨石投下去,转瞬即逝。关键时刻,群众跳进河里,排成三道人墙,用血肉之躯抵挡住冰冷刺骨的河水,助大坝最终合龙。红旗渠总干渠修筑在“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援”的太行绝壁上。群众就悬挂在半山腰上,挥锤打钎、装药放炮,炸出一个个小平台,再在这个平台上作业,开凿渠线,垒砌渠墙,对接起来就形成完整的渠线。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81名修渠群众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年龄最小的才17岁,最大的60岁。红旗渠修建历时10年,全县50万人,有30万人参加了修渠工程。

  红旗渠建成后,全县410个村受益,60万人口、3.7万头大牲畜饮用水有了保障,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林县人用自己的双手,战天斗地,彻底改变了干旱缺水的命运。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向外国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的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让磨砺千年的民族精神化为有形的“人工天河”,奔流至今。红旗渠建设者用不屈和坚忍,树起一座历史丰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3日 15:43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