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画皮》想必很多人都看过,这个故事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本讲就为大家介绍这部书。
蒲松龄出生之时,正赶上明末清初鼎革之际。他少年时代就流露出对文学的喜爱和天赋。蒲松龄25岁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前后进行了六次修改和完善,直到70岁时,才完成。
目前通行本的《聊斋志异》共490余篇,这部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一般认为,“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聊斋”里记录奇异的故事。那么,“聊斋”是什么呢?它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吗?
蒲松龄的孙子蒲立德曾说:“《志异》十六卷,先大父柳泉先生著也。先大父讳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聊斋,其斋名也。”照理说,最了解蒲松龄的应该是他的后代,其孙之言应属定论。但让人奇怪的是,蒲松龄本人与其朋友几乎从没有说过“聊斋”是其斋名。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两点疑问:一是既然《聊斋志异》以“聊斋”命名,为什么在文献中对“聊斋”的解释极少?二是据记载,《聊斋志异》本来不叫这个名字,而叫《志异》。马瑞芳先生的《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中说:“人们往往都认为蒲松龄的书斋当然是‘聊斋’。其实,‘聊斋’最早仅是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虚拟的一个书斋,现实生活中他的书斋先是叫‘面壁斋’,后又叫‘绿屏斋’,最后才定为‘聊斋’。”由此可见,“聊斋”是不是蒲松龄的书斋名还有待考察,或者说,还没有足够的材料来证明就是他的书斋名。
其实,与其说“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不如说是他的“心斋”。这里的“心斋”可以定义为“心灵寄托之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蒲松龄虽然喜欢谈天、谈地、谈狐、谈鬼,但纵观其一生,他更喜欢科举,甚至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结果每次都是两手空空而归。写作《聊斋志异》一定程度上是他的精神寄托,“聊”字有“寄托、依赖”的意思,我们常说的“百无聊赖”“无聊”就是例证。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正是这个意思的真正流露!在“心斋”中,蒲松龄寄托了自己无穷的心事,在极端落寞中得到些许安慰和满足。而这也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一个动机。
人们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聊斋志异》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必须承认,《聊斋志异》的成书有其地域文化传统的因素,蒲松龄的家乡淄川古属齐地,是北方神仙方术和浪漫文化的渊薮,这为他写这部书提供了文化背景。而蒲松龄的个人经历和见闻则是他的写作源泉。
比如,大约在蒲松龄的大儿子出生之后,他的大家庭发生了分裂。其原因是来自于他的大嫂的吵闹。蒲松龄的大嫂性格凶悍,给蒲松龄很深的刺激,这成为《聊斋志异》里《孙天官女》《江城》《吕无病》等篇中悍妇的原型。
再如,《青蛙神》《五通》《晚霞》《王桂庵》等篇之所以具有那么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得益于蒲松龄的江南之行。值得一提的是,南游期间,蒲松龄还结识了一个名叫顾青霞的歌妓。她会唱曲,善吟诗,蒲松龄很欣赏她的吟诵技巧。在《白秋练》《连琐》等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爱吟诵诗歌的少女的影子。
《聊斋志异》虽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而且内容多与神鬼有关,但其故事背后却有一定的内涵和道理,今天看来不无借鉴意义。
首先,《聊斋志异》体现了亲切和谐的自然观。《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蒲松龄的笔下,万物有情有义,充满灵性与智慧,无论是狐狸花鸟还是虎蛇龙鳖,都与人亲密地接触,和谐地相处。这是对中国古代万物有灵、物我真诚沟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像《娇娜》中孔生是凡人,娇娜一家是狐。但娇娜对于孔生有治疗疾病之恩,娇娜之兄与孔生则有朋友之谊,娇娜的姨姐与孔生更有夫妻之情,孔生以身赴难,救娇娜免遭雷霆之劫。此后他们更是同归同处。这种人与物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蒲松龄所追求和向往的。
其次,《聊斋志异》体现了蒲松龄忧生爱民的人生观。如《冤狱》中朱生被冤拟斩,关帝前周将军附体杀人真凶,指斥昏官,从而使冤狱平反,朱生得以活命。蒲松龄在结尾处用超出原文的笔墨对讼狱进行了义正词严的谴责:“讼狱乃居官之首务,培阴骘,灭天理,皆在于此,不可不慎也。躁急污暴,固乖天和,淹滞因循, 亦伤民命。一人兴讼,则数民失时;一案既成,则十家荡产。”蒲松龄愤愤不平地指出了昏官对民命、对百姓生活处境造成的深刻影响,也反映出他关心百姓疾苦和忧生爱民的意识。
第三,《聊斋志异》体现了对“悌”道的弘扬。关于“悌”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悌,善兄弟也”。“善兄弟”即善待兄弟、友爱兄弟。清代学者程允升在《幼学琼林》中写道:“世间最难得者兄弟”,体现了清人对兄弟之情的看重。为了弘扬悌道,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撰写了一些兄弟相亲相爱的篇章,其代表为《张诚》。故事说的是齐地一在河南经商的张姓男子,因家乡发生战乱,于是就在河南安了家。此后娶了两任妻子,前妻生子张讷后不久病逝,继妻牛氏,生子张诚。牛氏为人悍妒异常,对张讷非常凶狠。有一次,张讷去山上砍柴,因遭遇暴风雨,砍的柴数量不够,牛氏便不让他吃饭。当放学归来的张诚得知原委后,不声不响地偷出面让邻居做给哥哥吃。并且从第二天开始,他主动到山上帮哥哥砍柴,没有斧子,就“手足断柴助兄”,即便手指头磨破了,鞋子磨穿了,也不改初衷。同样,哥哥张讷对弟弟也十分友爱,甚至为了救弟弟不惜自己的性命。这种体现兄弟手足情深的故事,宣扬的是一种正能量。
最后,《聊斋志异》中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与黑暗进行了揭露,痛斥了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作者的正义感。蒲松龄的中青年时代虽然生活在所谓的康熙盛世,但由于封建社会体制的痼疾,还是挡不住有些官吏“连接党羽,贩鬻官爵,任意派缺”。蒲松龄目睹了这一切,便借助一个个离奇的鬼神故事来反映现实。如在《韩方》一篇中,他借助冥间枉死之鬼去鬼都投诉,沿途受到阴间鬼吏索贿的故事来讽刺当时的官吏巧立名目,向下层民众盘剥。他在篇末的评语揭露了那些贪官污吏实际上是半官半寇,借用权势,巧立名目,强取豪夺。而在《席方平》一篇中,蒲松龄更是借冥间官吏的贪赃枉法、横行霸道来抨击现实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从这个角度说,《聊斋志异》也称得上是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