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十七集:两重天地

微信扫一扫 ×

  1954年,颐和园迎来了一群西服革履的外国人。

  您大概很难猜到,这些外国人曾经是朝鲜战场上与志愿军拼得你死我活的对手,并最终成为了志愿军的战俘。

图:1954年 参观颐和园的“联合国军”战俘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战俘涉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多国人员。

  随着战局的深入,“联合国军”被俘人员越来越多。因此,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政治部派出专人,开始筹备组建战俘营,对战俘进行集中管理。

图:碧潼志愿军战俘营全景照片

  碧潼,地处中朝边境,这里三面环江,环境幽静,是收容战俘的理想地点。

  与人们印象里高墙铁网、岗哨林立的战俘营截然不同,这里没有岗楼碉堡,更没有志愿军四处巡查守卫。

  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了中央优待俘虏的政策,尽一切努力改善“联合国军”战俘的基本生活条件。

  除了改善生活条件,为战俘体检治病同样是战俘营的重要工作。

  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远去,时任志愿军战俘营医生的黄远依然记得一位年轻的英军战俘。

  时任志愿军俘管一团医生 黄远:

  我给他量了一个体温,41摄氏度,我问他几岁了,他说18岁,我就想到我自己18岁,还在父母亲身边,我回来就向团长汇报。

  能治疗彼得的药品是对于志愿军也极为稀缺的青霉素。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彼得所在的战俘一团,一共也只有几支青霉素。原本,这是工作人员和战士们的救命药。但团长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青霉素让给彼得。

  为了更好地照顾彼得,黄远和比他小12岁的彼得住在了一起。两人同吃同住、朝夕相处,最后竟成为了一对好朋友。

图:黄远和彼得

  随着“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从1951年5月开始,美国开始谋求通过谈判实现“体面停战”。谈判桌上,战俘处理问题是双方博弈的焦点。

  然而,关于战俘问题谈判一开始,美方就反对按日内瓦公约的规定,全部遣返战俘,而主张所谓的对等遣返,并荒唐地提出“一对一”交换原则和所谓的自愿遣返。

  对此,中国政府的态度是:“至于交换战俘,我们反对按一对一的原则交换,我们建议按双方遣返全部战俘的原则交换。”

  随后,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做出了坚决而有力的表态:“这不是一两万人俘虏的问题,两个人的俘虏也要争。”

  在战俘问题上,美国不断制造着各种障碍。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巨济岛被改造成了收容朝中被俘人员的“联合国军”战俘营。

图:“联合国军”战俘营

  在这里,为了阻止朝中战俘回国,美方战俘管理当局都会对要求遣返的朝中战俘施以各种酷刑,并强行在他们身上刺下反动标语。施刑过程中,稍有不从,就会当场杀害。

  美方战俘管理当局的残酷虐待,引发了朝中战俘的强烈反抗。1952年5月7日,巨济岛第76号战俘营朝中战俘举行抗议示威,并将前来谈判的“联合国军”战俘营长官杜德准将抓入战俘营。

图:“联合国军”战俘营长官杜德

  堂堂美军准将竟成了朝中战俘的战俘,美国政府颜面尽失。

  杜德被释放后,恼羞成怒的美方战俘管理当局开始了疯狂报复。在此后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对巨济岛的朝中战俘进行了数次屠杀。

  巨济岛发生的暴行受到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美国政府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

  到1953年6月,随着“联合国军”在战场上的无能为力,经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当局最终同意直接遣返全部战俘的处理方案。

  1953年8月5日,朝中方面在板门店迎来第一批归来人员。

  这些饱受虐待的战俘高声歌唱、呼喊口号,迫不及待地扑向了战友的怀抱。

  板门店谈判代表团翻译 杨冠群: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特别是朝鲜人民军,一进板门店会场区,把美国人一切东西都扔了。

  照片中左侧这位身体瘦弱、疲惫不堪的人叫做吴成德。这是他历经磨难,从“联合国军”战俘营遣返归来时留下的历史瞬间。

图:吴成德 拍摄于1953年9月 

  时任第180师政治部主任的吴成德,在第五次战役中,为了带伤员突围,不幸被俘。一年多的严刑拷打,吴成德遍体鳞伤,体重从被俘前的130多斤锐减到了90斤。

  吴成德的战俘经历并非特例,战争期间,美方对朝中战俘进行了残酷迫害。

  与朝中战俘截然不同,被遣返的“联合国军”战俘个个穿戴整齐,身体健康。交接过程中,他们与志愿军俘管人员如老友分别一般,依依不舍,挥手告别。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3日 21:35      来源:央视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