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本集节目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的三个关于“绿色发展”的典故展开,从三个层面解读: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绿色发展,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贾思勰·《齐民要术》

△主持人康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引用了“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次大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也是意义最为深远的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大会。大会的最大亮点,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本期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一句典出何处,又有怎样的含义呢?本期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进行了解读。

  杨雨教授说,这句古语出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贾思勰以种谷为例子来说明其中的含义。比如说,“地势有良薄”,土地的肥力有高低之分。那如果是良田,宜于晚一点种;如果是薄田,就宜于早一点种,因为薄田种晚了就不会有丰厚的收获。根据天时地利来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就会“用力少而成功多”。反之,如果任性妄为,违背自然规律,那一定会劳而无功,一无所获。

△本期思想解读人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

  本期思想解读人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讲述了什么是绿色发展?所谓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

——《荀子·天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一段讲话中,引用了这个典故。

  杨雨教授说,大自然的运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的活动如果适应了自然规律就会吉祥如意,反之,如果人类的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遇凶险。直到今天,古人的思想运用到我们的绿色生态的环保意识和实践活动上,仍然极具现实性的指导意义。

  王炳林教授讲述了为什么要绿色发展?因为绿色发展是千年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自然风景,金山银山是财富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把两者生动而又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揭示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

  听完两位教授的讲解,主持人康辉采访了现任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

△主持人康辉采访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

  汪玉成说:“余村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炸山、开矿、办水泥厂。那时候虽然富,但是生态环境特别地差。在2000年初,我们关停了矿山、水泥厂,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300多万元直接下滑到20多万元,老百姓的收入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就在干部彷徨、百姓迷茫之时,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调研,在听取我们关停矿山想发展绿色经济的这个汇报之后,他觉得这是高明之举,要求我们要坚定地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司马光·《资治通鉴》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引用了这个典故。

  杨雨教授说,这句名言出自于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自觉主动地为自然创造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其实也是为我们人类自己创造更加宽裕、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王炳林教授讲述了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发展首先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还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他说,现在我们通过努力,绿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使库布其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塞罕坝不再是“飞鸟无栖树”,九曲黄河也不再是“万里沙”。现在,绿色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只要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们就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环境,就能够更好地赢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光明未来。

  延伸阅读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解说词(第八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典故后面有故事》第八集:坚强的郎平为谁流泪?